特色小鎮、歷史館、企業展廳……案子海了去~工程投影新趣味全息投影,絕對讓甲方驚艷,讓觀眾贊嘆。
與普通投影技術不同的是,「全息投影」可以投射在空氣或實體上,真正呈現360度可視的3D立體效果。明基視界(微信號:BenQProjectors)簡單粗暴地解釋是——真能呈現一個「摸不著的實體」 。
這是你見到全息投影的第一個管道:電影場景。比如說《阿凡達》里對外星部落的立體地圖。
比如說《鋼鐵俠》里的痞痞男主動態繪制的立體草圖。
比如說《銀翼殺手2046》的立體完美情人。
這些是電影里的印象,現實中很少有人會拍著胸脯承認:我見過「真正」的全息投影。這種狀況,沒準是因為有些展示方案讓你想不到它是「全息投影」。
也就說,其實大家都見過。
一個為人熟知的例子是,2016年那場舉世矚目的杭州G20峰會。在專為20國首腦準備的西湖文藝晚會上,結群成隊的芭蕾舞者獻出一支「科技路線」的水上芭蕾,觀之如驚鴻游龍,亦真亦幻,但仔細一瞧,會發覺玄機暗藏,翩翩起舞的芭蕾舞者可不全是真人,全息投影投射出的多位立體舞者,貢獻了半數的舞姿。
實在太神奇了,讓我們再看一次。
然后,我們也看看其他案例,有這樣的蝴蝶振翅。
還有近年流行的婚慶水晶宮。
以及展覽館常見的360°三維立體投影,仿若倒金字塔形的琥珀標本。
這種「神奇操作」是如何完成的?首先得了解下全息投影的技術原理。
查閱百科介紹,是這么形容的:「全息投影」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記錄并再現物體真實的三維圖像的技術。
聽起來有些晦澀,干涉和衍射意指的是通過光線處理方式,將局部光線進行迭加處理,理論上就會形成明暗不一的光波。
好了,這下我們至少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全息投影」其實是一個光線和陰影互相追逐的游戲,但對于它具體如何生成的結論依然含糊。
這需要追溯下全息投影的前世今生。
1947年,英國物理學家丹尼斯·蓋伯Dennis Gabor在研究增強電子顯微鏡性能手段時,偶然發明了全息投影術,這項技術很快地申請專利,并獲得197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盡量用白話說: 只要影像有足夠的亮度,投射到「半實半透」的介質上,「半實」讓光線被干涉與折射、「半透」讓光線衍射,其實我們看到的是映在介質上的影像,但因為看不到介質或說是忽略了介質,只看到影像,就會有如此如幻似真的效果。
這個理論是不是似曾聽過?其原理基本上與「海市蜃樓」是相通的。高亮影像折射到半實半透的介質,衍射到了人們的可視范圍之內,就成了這般迷幻模樣。
1947年丹尼斯·蓋伯提出這項理論技術后,十多年時間應用范圍停留在學術研究,直到1960年激光被發現,投影技術的發展日益成熟,全息投影商業化應用才被提上日程。
基本上激光實現了足夠亮度的影像,但為了「穩定呈現海市蜃樓」美景,投影介質就顯得重要了。如何利用介質打造出效果精美、穩定、成本不太昂貴的全息投影方案呢? 這時「全息膜」被創造了出來。
全息膜問世于2001年,是用一種透明度很高(透光率>85%)的薄膜來反射全息影像,又由于周圍光線較暗,薄膜本身看不清,所以能「以假亂真」。
它的具體方法是,將全息膜傾斜45°,通過底部或者頂部裝置進行投影,在一塊或者幾塊全息膜上折射。這樣觀看效果更加逼真,也可以在更大角度觀看到全息效果,那些提供360°、270°、180°3D全息投影方案的服務商,正是擇選了不同數目的全息膜。
展覽展示的成功要素,在于能帶給觀眾多精彩的驚喜感。 現階段立體投影能創造的新鮮感,仍是備受期待,從奧運會開閉幕式到民間婚慶,全息投影的項目需求激增,特別是全息膜投影能創造的大、美、炫,預期將成為2018年工程領域一大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