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聽、味、嗅、觸,復雜而精妙的感官系統是我們與外部世界溝通的橋梁,是一切悲傷與快樂、幸福與憂愁的始發站。桌子上的蘋果,我們知其存在和真實,乃因能看到它、聞到它,能拿起它咬一口。不過,五官的感受能力十分有限,人類要想將一切遙遠的距離拉到“咫尺之間”,可能就要看看虛擬現實技術將發展到何種程度了。
虛擬現實還有個討口彩的名字,叫“靈境技術”。它孕育自上世紀70年代,現今已逐漸成熟。虛擬現實系統主要由顯示系統、聲音系統和反饋系統組成,通過模擬外部世界對人類感官的刺激和輸入,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
顯示系統并非我們日常用的顯示器,而是一個大大的頭盔,頭盔上自帶雙眼分屏顯示模塊,制造出三維視覺效果,其原理雖和三維電影類似,但技術難度極高,因為電影院的熒屏是“死”的,頭盔卻會隨著頭部活動。如果在轉動腦袋的時候,眼前的畫面一成不變,豈非很假?為解決這個問題,虛擬現實頭盔中往往內置高精度高響應能力的定位定向陀螺儀,配以高速三維場景計算系統,將頭部活動和眼前畫面無縫銜接。
再說說聲音系統。在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過程中,聲音系統一度受到冷遇,技術人員認為人類對聲音的敏感程度不強,差一些的聲音系統不那么容易“穿幫”。但實際上,人類的神經系統對聲音、聲場的敏感程度極高,微小的音質、音色差別,都會讓我們感到不自然,這就是聽現場演奏會和戴耳機聽音樂總感覺不同的原因?,F代虛擬現實聲音系統,依靠先進的數字信號處理技術和發聲裝置制造工藝,將定位、音色、聲場等細節復原得淋漓盡致。有一些耳機甚至自帶“加溫噴霧”系統,模擬耳語時口中潮熱的濕氣,叫人嘆為觀止。
再就是反饋系統,它包含了極高的科技含量,直到最近幾年才慢慢發展起來。假設我們戴上了虛擬現實頭盔,模擬走進一間屋子,無論視覺還是聲音都如身臨其境,此時發現桌子上有一杯水,伸手去拿,手卻一下子穿過了杯子——得,出戲了。反饋系統也正是因此應運而生,主要功能就是產生類似于觸覺、味覺、嗅覺等“實體反饋”:戴上“反饋手套”再去拿杯子,手套就會在接觸“杯子”的一瞬間產生皮膚壓力,真實性就不言而喻了。隨著這種技術的發展成熟,相信過不了幾年,和大洋彼岸的戀人“相擁”就不再是夢想。
隨著虛擬現實系統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應用浮出水面。醫學院的學生只要戴上頭盔和特質的手套,就可以練習給虛擬病人做手術;傘兵不必再冒著生命危險練習跳傘,戴上頭盔在鼓風機室里面就可以學習各種技巧;室內裝潢設計也不必再紙上談兵,戴上頭盔在家里遛一圈就知道滿不滿意……當然,虛擬現實帶給我們的感受再真實,也不過是“虛擬”?;镁持羞^把癮后,人們還得回到現實,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