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不少朋友都曾羨慕過《鋼鐵俠》、《銀翼殺手》等科幻電影中出現的全息投影技術 -- 主角隨意揮手、動作,眼前的虛擬影像即出現相應的變化。近年來智能、激光、3D等投影技術發展迅速,那么我們距離科幻電影中的全息投影究竟還有多遠呢?
在很多對全息投影技術了解不深的朋友看來,全息投影早已實現:
2020年,日本虛擬偶像初音即通過全息投影技術亮相演唱會;即使以如今的眼光看來,當時的技術還不夠成熟,但在當時的確引起了轟動。
2015年央視春晚,國內知名歌手李宇春表演創意節目《錦繡》,其中使用的全息投影技術,讓無數正在收看春晚的國內同胞驚艷一時。
類似的技術在近幾年的各類演唱會上應用廣泛,但這項名為“佩伯爾幻像”的光學技術并不屬于全息投影的技術范疇。
佩伯爾幻像與全息投影技術之間存在的區別:
要搞清楚二者的區別,首先需要對二者的成像原理有所了解。
佩伯爾幻像是一項視覺錯位技術,用大白話來解釋就是:利用一張半透半反的玻璃使物體在鏡子中成了個虛像,又因為是半透的玻璃所以你又可以看到玻璃后的景物,所以感覺是產生了幻覺的技術(必須借助屏幕、特制的舞臺成像,場景固定而且必須處于黑暗的環境中)。
全息投影技術也稱虛擬成像技術,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記錄并在空氣中再現物體真實三維圖像的技術;與佩伯爾幻像之間的關鍵區別在于,無需任何形式的屏幕,而且在任何角度、光線下都能正常觀看。
科幻電影里的全息投影距離我們還有多遠?
盡管全息投影技術誕生已有整整70年之久(1947年被匈牙利裔物理學家丹尼斯·蓋伯首次提出),但可惜的是,全息投影技術直至今日仍然停留在實驗階段 -- 不借助任何屏幕或者介質、直接在空氣中投射,一直未能解決(最接近的空氣投影和激光束實體3D影像距離商業化還非常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