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音和復活鄧麗君,構成了東方文明探索全息技術的兩大動力。
今年5月,在鄧麗君逝世22年之際,日本TBS電視臺《金SMA》節目播放了一期特別節目。根據介紹,節目組使用5D全息投影技術,讓鄧麗君在舞臺上復活,重現了她在1986年在《日本作曲大賞》演唱《我只在乎你》日文版時的經典畫面。
從視頻節目中可以看出,現場觀眾在多個視角觀看了全息投影版鄧麗君的演唱,效果極其逼真,畫面非常細膩,觀眾們聲淚俱下。
這個視頻傳到國內,不僅讓鄧麗君的歌迷朋友們感慨良多,更是引發了科技圈的小震動。要知道,用全息投影復活鄧麗君是中國演唱會的保留曲目,我國臺灣地區很多舞臺科技公司以此知名。在費玉清、周杰倫等人的演唱會上,都曾經安排過全息投影版鄧麗君上臺獻唱。
但問題是,之前那些嘗試在細節還原和現場效果上,完全比不上今年日本的這次。讓人不禁感慨技術上真的還存在差距。
但是其中的差距究竟在哪?這次高等級的復活鄧麗君,是否意味著全息投影技術應用已經徹底成熟?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一次小小的全息探秘。
但是別急,咱們先從什么是全息投影開始,最后再講日本的黑科技…
從科學到娛樂:全息投影應用史
所謂“全息”,是一個完全來自于科學體系,而非物理世界中的概念。
對于傳統的影像記錄,比如照片拍攝來說,都是記錄物體呈像的光強,得到的是包括顏色、輪廓等等信息的2D畫面。而在光強之外,物體影像其實還有相位信息。相位信息記錄了物體與觀察視角間的距離、運動軌跡、空間關系等信息,如果能把這部分信息也通過技術留存下來,那么就相對的獲得了物體的“全部信息”——也就是所謂“全息”。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靜態或者動態呈像,就不是2D而是3D的了。
全息技術最廣泛的應用,就是全息投影。一般來說,全息投影的思路是通過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來記錄并再現物體的三維信息。1947年,英國物理學家丹尼斯·蓋伯在研究增強電子顯微鏡性能手段時偶然發明了全息投影術,很快這項技術被申請了專利,并獲得了197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最開始,全息投影被應用于電子顯微技術中,作為一種科研手段存在。1960年激光被發現之后,投影技術本身得到了快速發展。更準確、抗干擾能力更強的投影出現了,全息投影也重新被提上了日程。但即使如此,全息投影的介質問題依舊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因為激光必須要在某種介質上產生反射才能呈現信息,但全息投影要求介質本身配合立體空間。這樣得到的結果不是介質太貴,就是觀看效果不好。
直到2001年全息膜問世,人類終于找到了能夠獲得相對清晰效果,同時成本低廉的全息投影介質。
緊接著,全息投影迎來了應用化大潮。有意思的是,這種作為科學輔助手段而出現的技術,此后卻與科學漸行漸遠。更多是出現在展覽、博物館、舞臺演出、時裝秀上,作為給觀眾帶來視覺震撼的一種手段。
2010年,日本最著名的虛擬偶像初音在“大感謝祭”上使用全息投影技術亮相。雖然當時的技術還很薄弱,初音形象僅僅是停留在屏幕上卻被立體化了。但從二次元沖到三次元載歌載舞的效果,還是狠狠沖擊了一番宅男們的神經元。
直到今天,我們已經可以在各種旅游景區、博物館、典禮開幕式、演唱會,甚至機場和高級酒店的導航服務中看到全息投影的應用。
可是即使應用場景如此之多,真正讓亞洲人民永遠樂此不疲的全息投影從來只有兩種:一是讓初音更真實,二是讓鄧麗君復活。這里面可能有些哲學問題值得深挖….
全息投影應用的幾種模式
按下人民群眾對偶像的熱愛暫且不表,我們還是要繼續認識全息投影本身。
全息投影這東西,在芯片運算和激光呈像技術相繼成熟后,今天面臨的最大問題只有一個:介質。
就像上面說的,激光會穿透空氣而過,因此《鋼鐵俠》等電影里那種隨隨便便就投到空氣中的全息投影在今天并不成熟。
為了找到合適的全息投影介質,科學家和科技公司們可謂煞費苦心。在不懈的努力下,今天全息投影實現主要有三種方式:
1、水霧投影。去一些旅游景區看過水幕電影的朋友應該對這項技術都不陌生。這是最簡單也是成本最低的一種全息投影模式,將激光打在噴出的水霧上形成反射,從而展現出立體的全息影像。
但這種技術的問題非常突出。那就是水霧的顆粒非常大,投影出的效果并不好。所以只能作為旅游景區借勢營銷,制造亦真亦幻效果的技術。另外筆者認為,站的太近容易被噴一身水也是這種技術無法廣泛推廣的關鍵所在。
2、激光旋轉投影。這種投影的應用更少,僅僅在科學館等少數博物館里才能見到。它的模式是利用高速旋轉的鏡面來反射激光,利用觀眾的視覺誤差來制造全息效果。問題是這種技術推廣起來很麻煩,高速旋轉的儀器首先噪聲很大,并且存在危險。而且介質與投射影像之間必須高度配合,很難在一臺儀器上展現若干不同的影像,導致成本十分高昂。
3、全息膜投影。今天使用最多的,就是全息膜投影。其原理是利用一層透明度很高的薄膜來反射出全息影像。搭配周圍光線較暗,薄膜本身看不清,就有了所謂高仿全息的效果。
最早的全息膜技術,是像屏幕一樣將薄膜樹立在觀眾正面。但這樣的問題是薄膜容易被看出來,并且觀眾不能離開正面視角,否則馬上穿幫。2010年時初音應用的就是這種技術,但目前已經很少使用了。
如今更多的全息投影技術,都是將全息膜進行45°傾斜,通過底部或者頂部裝置進行投影,在一塊或者幾塊全息膜上折射。這樣觀看效果更加逼真,也可以在更大的角度觀看到全息效果。
非常知名的周杰倫演唱會上與鄧麗君對唱,就是以這種技術完成的。但這種技術也不是沒有瑕疵,比如投影區塊必須要求暗光,一旦有白光干擾就會失真。并且模擬效果不夠逼真,依舊存在色彩和像素上的問題。
人類真正在心心念念的,其實還是空氣中就能完成的全息投影。
屏幕終結者:醞釀在未來的空氣全息投影
各種科幻電影中,都會提到一種東西:手表或者某種儀器中投射出一個大屏幕或者全息圖像,然后就可以操作各種炫酷的科技,進行全息通話。
這就是人類真正追求的全息投影。這種技術的特點,是不受白光干擾,隨時在空氣中成像,并可以模擬復雜的立體模型。一旦能夠成真,那么人類恐怕將再也不需要屏幕。從泛屏幕階段進入無屏幕階段,絕對是人類科技歷史的一次史詩級飛躍。
值得慶幸的是,這種美好的愿望并非白日做夢。今天這種空氣投影已經開始了技術醞釀。一般來說解決方案有兩種:一是通過空氣中的電離作用制造光的折射,從而顯示出全息投影效果;二是通過激光爆炸效應來制造全息呈像。
據說美國的一些實驗室中,已經可以做到不借用任何介質,單純在空氣中實現全息投影。也就是說這種技術不再停留于理論中,已經成了現實,但是目前的空氣全息投影問題還非常嚴重。比如說像素少,顆粒感極大,并且只能夠實現單一顏色的全息投射。當然,更重要的是成本高昂。
無處不在的全息投影,雖然距離商業化還有遙遠的距離。但是其發展速度已經足夠驚人了?;蛟S某一天,它將擺脫舞臺技術的窠臼,突然炸裂式的闖進我們的生活。
最后,關于日本的“黑科技”
可以堅持看到這里的朋友,恭喜你終于等到了關于日本黑科技的部分。
前面對于整個全息投影的科普,無非是想說明這項技術在現在和未來,都有廣闊的商業空間,換句話說就是很值錢。但日本節目中復活鄧麗君的這次黑科技可能未必….
節目中所說的5D全息投影技術,是說在3D之外加入了動態和聲音,這個說法本身就很欠推敲。而我們在觀看視頻的時候,會發現更多令人無法解釋的事情。
比如說上面的部分已經講了,全息投影必須建立在有介質的基礎上。想要介質看不出來,必須用暗光環境來掩蓋,并且很少有全息投影可以360°觀看。而節目中,鄧麗君出場的環境是正常光源,且觀眾能從各個方面觀看,都不太符合全息投影的常識。
加上出場的鄧麗君影像,最后出現了整體上下顫動的現象。并且整個影像在非常光潔的舞臺上沒有出現任何倒影,都不符合用激光投影到現場舞臺的特征。
雖然節目組沒有公布技術細節,但從種種跡象來看,節目中的鄧麗君影像應該是用后期技術加進去的。也就是電視節目中常用的虛擬植入技術。節目中的鄧麗君影像與1986年作曲大賞的真人畫面一模一樣,也側面證明了這點。
當然,這個后期想要做出來也很不容易,需要非常好的剪輯和拍攝技巧,搭配先進的MR技術來完成畫面對接。但還是在不少細節中留下了漏洞。
說白了,當時的真實場景應該是觀眾對著空無一人的舞臺表演,然后后期特效加入鄧麗君真實畫面的3D摳圖。
整個過程中最黑科技的地方,應該就是這位聲淚俱下,全身都是戲的大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