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ner, Winner, Chicken Dinner”最早出自電影《決勝21點》,因為在以前的拉斯維加斯賭場,一份雞肉飯1.79美元,一次賭注為2美元,所以贏一次就能夠買一份雞肉飯。后用于《絕地求生》等游戲,玩家獲勝后頁面會出現“Winner, Winner, Chicken Dinner”這行字,網友稱其為“大吉大利,晚上吃雞”。此后,“吃雞”迅速成為網絡流行新詞匯。
“吃雞”、“打call”、“油膩”、“佛系”...在不同的新生事物出現時,人們都會造一個新詞來形容它或者將原有詞的意義進行延伸。語言的魅力就是用“一維字符”表達整個場景畫面。而翻譯更需全面考量原文語境及背后內涵,做到既惜墨如金又面面俱到,這樣的翻譯才擲地有聲。
翻譯界老將、傳神語聯董事長何恩培的“全息一維論”也因此而生:翻譯是人類真正的智慧的高地,語言文字因人的存在而存在,語言文字是人類“全息智慧”的“一維表達”,從長遠看來,AI應該能夠超越人類的智力,但人的智慧卻是難以逾越的。
何恩培認為:“機器基于文字的“一維訓練”無法取代人腦“全息信息”之間的映射。人腦的全息信息是來自眼耳鼻口舌身意的全部信息的綜合,是基于共同文化經歷體驗和共識而形成的。語言文字只是人腦全息信息的一維表達,它依賴人腦全息信息映射才能真正被理解,兩種文字的映射理解是以兩種文字背后的全息信息為背景的。所以,依靠一維語言文字的大量數據訓練出來的翻譯機器人,基本只能機械的“映射”難以全面實現全息轉換,自然無法將原文真正意義轉換到另外一種語言。以某一個翻譯現場為例,譯者會根據演講人的情緒、語氣、神態,以及文化背景等進行全息場景的合成,再用語言表達出來,但機器卻不能做到這一點。因此語言文字和翻譯都將因人的存在而存在,是人類智慧的表達。從長遠看來,人工智能能夠超越人類的智力,但人的智慧卻是難以逾越的?!?
誠然,以全息信息為背景的翻譯是復雜的,這種復雜性不僅表現在原文場景多維化,還跟語言特性息息相關。
首先,語言具有種族性,不同的語言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它是不同民族對待事情和看待事情的方法。以沙發為例,這是歐洲人對待坐臥用具的稱呼,具有種族的獨特性。語言的種族性是由文化背景支撐的,沒有文化支撐語言是不可能生存下來的。世界上曾經有一種世界語,是人類渴望無障礙溝通人造的一種統一語言,一度推廣達到3000萬人,但現在使用者可能不到兩千人,這種不是基于文化底蘊的語言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
其次,語言是一群人的共識,具有不可論證性和不可推導性,也就是說,某個東西的稱呼本質其實是大家的約定俗成,這一點在方言上表現尤為明顯。比如,“知不道”、“去兩天”等,它們的意思分別是“不知道”和“去幾天”,對于人工智能而言,它會認為“知不道”的語序有誤,也會認為“去兩天”就是指兩天,而不會認為這是一個約數。共識隨著時間變化而偶然發生,機器短時間內不可能更精準表達出來。
圍棋之所以可以被AI迅速超越,是因為圍棋本身是有固定的規則,有確定的輸贏結果,所以AI可以自我對局不分晝夜的訓練。但語言不同,具有種族性、不可論證性和不可推導性,幾乎不能象ALPHA那樣在自我生成棋局、自我對局訓練中提升。何恩培表示:“我看到有些報道在探索翻譯的“自我對局訓練”,個人觀點認為,那最多是產生一種“機器方言”,如同一個封閉部落自我使用的方言,不可能達到符合現代社會人類需要的翻譯水平。語聯網智能翻譯機器人和譯者同步協作,就是要解決機器方言和語言全息智慧表達的矛盾,拓展翻譯產能。”
面對“AI威脅”甚囂塵上的今天,何恩培“全息一維論”為行業探索打開一條新思路。何恩培同時提醒,行業應該少一些浮躁,多一點真誠,理性看待新技術,用更具落地化的方式逐漸實現行業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