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MIT又火了,不過,這次可不是因為其著名的校友溫子仁又拍了什么電影,而是人家真的搞出了大事情。據悉,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和北京理工大學的團隊共同研制了世界上最薄的全息設備,其厚度僅為60納米,比人類頭發薄1000倍。
看過科幻電影《阿凡達》和《星球大戰》的同學對于全息影像的場景肯定都不陌生。作為近些年非常熱門的前沿技術之一,全息技術已成了科幻片中的經典元素。
事實上,這項技術早已在現實中得以實現,只是礙于此前的全息設備都是大塊頭,因此離普通人還有相當的距離。不過隨著超薄全息圖的研制成功,全息設備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了。
夠薄夠輕好生產
近期,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以下簡稱為RMIT)和北京理工大學的團隊共同研制出世界上最薄的全息投影設備,這將有可能完全顛覆我們對技術的認知。
大多數全息圖通過控制光的相位,讓左右眼看到不同的畫面,產生立體效果。但是,為了產生足夠的光的相位,這些全息圖需要光學波長的厚度。而RMIT的華人團隊已經設法將全息圖控制在僅僅25納米,大約比人的頭發薄1000倍,這突破了極限厚度。通過這一超薄全息設備,未來可以呈現裸眼可見的全息圖像。
該項研究的最大價值就是可集成到日常消費電子產品中。這意味著不遠的將來,全息影像這項高大上的功能將成為我們手機的標配。
此前,這一技術所面臨的挑戰是,全息圖必須纖薄到足以使用現代電子設備來操作。因為,對一般的電子設備而言,傳統計算機創建的全息圖像太過龐大,而加入了這項技術后,這種超細全息影像克服了尺寸的障礙。
最重要的是,這種設備很容易生產(研發團隊專門強調,制作設備的材料可以大規模生產,這里他們用到的是激光直寫技術),并且能夠創造出色的裸眼3D顯示效果,
解決工程問題成未來主攻方向
鑒于此次歷史性的突破進展,RMIT教授Min GU得意地表示,“3D全息投影技術在醫療診斷、教育教學、數據存儲和網絡安全等多個領域都將帶來新的發展和變化,而這項研究就是這個技術革命中最關鍵的一步。
不過,雖然該技術前景光明,但在實際應用前還有許多工程挑戰要克服。比如,如何讓智能手機產生合格的光源?如何為智能設備打造可用的剛性薄膜?
研究團隊對此顯然早有準備,這項研究的主要參與者岳增記博士明確表示:“下一階段我們的研究方向是開發一種剛性薄膜,能夠集成進液晶顯示屏,以實現真正的三維全息顯示。我們要將納米全息設備的像素尺寸縮小至十分之一,甚至更小。除此之外,我們正在努力制備柔性和彈性的薄膜,使得全息技術應用到更加寬廣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