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綜藝節目特效感的出現見證著科技水平的發展和電視制作水平的提升,同時也帶給了觀眾們美妙的視聽感受,不過其背后的隱患也是十分嚴重的。
近日,央視推出的《信·中國》采用的潘多拉魔盒立體投影技術受到了觀眾的熱議。在節目中,《信·中國》為每一封“信”都設計了一個獨特的空間。朱軍和信使站在其間,制造出了一種穿越時空的視覺感受,這也是國內綜藝節目首次使用這種技術。它為觀眾營造了裸眼立體3D的視覺效果,讓觀眾能夠完全沉浸在書信的時空里。
而縱觀此前市場中大火的綜藝節目,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如今這種科技感特效的應用其實并不少見,甚至還大有成為趨勢的意思。
1.綜藝節目中花樣繁出的“科技感特效”
以央視推出的《未來架構師》為例,這是一檔大型探索互動演講節目,節目組邀請科學家作為嘉賓,分別講述自己對未來世界發展的看法。在節目其中就多次呈現了肉眼可見的立體特效,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節目的質感,受到了觀眾好評。
而在在同類型的“科技綜藝”《我是未來》中,小冰和張紹剛聯手主持綜藝節目的效果,更為節目增加了喜感和可看性。
當然,除了“科技類綜藝”主打“科技感特效”之外,在一些真人秀中,這種科技感特效也比比皆是,比如由《加勒比海盜4》的特效團隊親自操刀的《王者出擊》就第一次將電影用的動作捕捉技術(CG)運用在綜藝節目中,極大程度的還原了《王者榮耀》游戲中的水晶、野怪、紅藍buff等游戲內容,給觀眾帶來了如身處游戲一般的感受。
在前段時間剛剛落幕的《聲臨其境》中,那個曾經與寧靜一同出現氣場全開的武則天也是電視節目科技質感的應用和創新。
回顧當前綜藝節目中普遍應用的科技特效,其實大致可以分為三類:AR、VR和全息投影。
全息投影技術的應用在舞臺中的應用,不僅可以產生立體的空中幻像,還可以使幻像與表演者產生互動,一起完成表演,產生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2012年的春晚首次采用了這種全息投影技術就曾帶起一陣風潮,王菲的《因為愛情》全場全息效果美妙絕倫,酷似世外桃源。
而如今全息技術也已經成功運用到了商業之中,2013年在周杰倫的演唱會上,一曲周杰倫和鄧麗君的隔空對唱就曾給歌迷們帶來過非凡的視覺感受。
不同于全息投影技術視覺上的直觀,VR(虛擬現實)則能夠讓人感覺進入了一個并不存在的人工制造的環境之中。打造了一個用電腦模擬三維空間的虛擬世界,帶給用戶關于視覺、聽覺、嗅覺等全方位的模擬。而《歌手》、《蒙面歌王猜猜猜》等綜藝節目也都進行了VR版的制作,以達到最佳的視聽環境。
AR(增強現實)能夠讓人感覺在所處的環境中增加了一些并不存在的人工制造的實體,即在真實環境中感受虛擬物品。《全員加速中》萌萌的虛擬機器人就是AR技術的體現。
除了全息投影、VR、AR的技術應用之外,2016年,《中國新歌聲》與康得新達成合作,還曾推出了節目3D版,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又將節目的科技特效水平提升了一個層次。據悉,該節目不僅從拍攝現場開始進行3D拍攝,還將通過旗下東方視界運營的國內最大3D、VR內容分發平臺“3D東東”進行3D版節目播出。
2.科技感特效興于科技類綜藝,盛于綜藝時代
如今的綜藝節目可謂是層出不窮,從節目類型到節目形式,都進入了一個爆發時的增長期,而科技感特效的興盛也源于這種爆發帶來的“紅利效應”,促進了綜藝節目的質感向更高一個層次升級。不過,如果追溯其這種科技感特效在綜藝節目的應用源頭,或許我們可以從去年大火的“科技類綜藝”說起?!段沂俏磥怼贰ⅰ段磥砑軜嫀煛?、《加油!向未來》、《極客智造》等幾檔科技類綜藝節目因涉及科技產品和科學技術的普及,因此不免將一些科技元素運用到節目當中,而這種科技感特效也的確起到了加成節目效果的作用,更加吸引了觀眾的收看興趣,并且進一步引發了節目制作者對于綜藝節目科技感特效制作的品質追求。
從今年的一些節目中來看,不僅《信中國》這樣的“主旋律”綜藝節目應用到科技感特效的“魔幻”屬性,一些娛樂性較強的《明星大偵探》、《明日之子》更是將科技特效“玩”出了新高度,將其融入節目環節,成為節目中的一部分。當然,目前較火的幾檔綜藝節目中也均加入了科技特效的使用,不過更多的應用了舞臺美術設計方面,例如《偶像練習生》和《這就是街舞》的pk舞臺。
3.科技感特效之隱患
雖然科技感特效在綜藝節目中總是能夠帶給觀眾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果,不過其背后的隱患也是層出不窮的。首先在觀眾觀感方面,科技感特效的吸引力“收效甚微”。從很多節目的評論中便可以看出,即便節目特效的使用再精致獵奇,觀眾們更加在意的還是節目本身的內容。并且由于類似VR版綜藝節目類型虛擬現實技術的特殊性,也使得觀看VR視頻是要有兩個必備條件的,即高分辨率的內容和高速率的網絡,但由于目前硬件環境下技術上的條件限制,因此想要真正實現觀看節目時的沉浸感和互動感顯然還存在門檻。
其次,關于科技特效的使用以及綜藝感的呈現問題分寸難以拿捏。有業內人士就曾透露過困惑:“怎么來平衡節目的科技感和綜藝感其實是最難的一件事。科技感太多了或者是綜藝感太強了,總會有人不滿意。所以我們像走鋼絲一樣,如何在節目足夠好看的情況下,讓受眾不質疑你的專業性、權威性、科學性?又怎樣在保證專業性、權威性和科學性的情況之下,不失綜藝感?我覺得我們都是雜技演員、平衡高手。”可見,科技感特效的制作過程是一次需要縱觀全局的“排兵布陣”,并不單單只是特效的應用而已。
最后,科技感特效制作的費用對于節目來說也是一筆巨大的節目支出,隨之而來的便是節目成本的水漲船高。以全息投影技術舉例,全息投影技術的前期制作十分繁瑣,基礎一點來講就是需要大量的3D建模來保存和創造影像,例如周杰倫與鄧麗君的合唱演出就是一個由45名特效師組成的美國團隊奮戰了2個多月才完成的,耗資新臺幣1億元(人民幣約2千萬)以上。綜藝節目更要兼顧現場觀眾和屏幕前觀眾的雙重需求,因此難度更大,而這也間接對節目運營造成了很大壓力。
無疑,綜藝節目特效感的出現見證著科技水平的發展和電視制作水平的提升,同時也帶給了觀眾們美妙的視聽感受,不過其背后的隱患也是存在的,如何制造出更加符合觀眾口味的科技特效?如何追求綜藝感與科技感的平衡?如何應對高昂的制作費用?這或許都是未來節目制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