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
現在,由于移動互聯網的紅利減少,商業模式創新的投資機會越來越少。達晨財智總裁肖冰認為,中國有大量科技創新的空間,這也正是投資人大顯身手之時,但很多投資人忽視了。
近期,以芯片行業為代表的底層技術創新,成為了投資圈反思和熱議的焦點。不少投資人認為,中國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已經趕超美國,但在技術創新方面,仍然基礎薄弱。
為何過去幾年,O2O、共享經濟等領域商業模式創新的項目大行其道,但底層技術創新的項目卻不受重視?芯片等底層技術的投資難點是什么,現在是否將迎來更好的投資時機?
針對上述問題,在4月底召開的第十二屆中國投資年會上,諸多知名投資人展開討論。
模式創新趕上窗口期
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認為,十年前中國互聯網公司可能是美國互聯網公司的十分之一,但現在中美相同商業模式公司的比例是1:1,甚至中國公司比例更高。而且最近兩年,中國在消費互聯網方面還有很多創新,比如抖音、快手,但美國的消費互聯網則比較沉默。
他認為,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發揮了中國的人口紅利優勢。以前在PC時代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上網,但移動互聯網時代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在上網。二是,中國90后、00后年輕用戶的消費意愿和能力,比十年前的80后強很多。
1999年入行的凱旋創投執行合伙人周志雄,也觀察到中美風險投資的變化所在。他表示,十年前中國VC投資全都是模仿美國。到現在所有站在消費者角度、用錢砸出市場的模式,中國是領先的。
但為何在技術創新方面中國仍顯不足? 達晨財智總裁肖冰認為,其中原因在于,中國是一個后發的追趕型社會,人們的很多行為都比較短視。具體到投資行業,過去幾年大量的錢投在很窄的賽道即商業模式創新中,這很吸引眼球,也取得了好的業績。
但另一方面中國科技創新的基礎非常薄弱,在大量科技創新企業需要錢的時候,投資機構忽視了那些方面的投資。大家希望迅速催肥一兩年時間就能上市的企業,而忽視了很多中國目前的現狀。
“我們實際上還是發展中國家,有大量科技落后的部分需要彌補。那本來是我們大顯身手的時候,而我們忽視了。因為那個比較慢,需要長期的積累,我覺得這是需要反思的地方?!毙けf。當然現在由于移動互聯網的紅利減少,商業模式創新的投資機會越來越少。
晨興資本創始合伙人劉芹認為,從PC、移動互聯網時代到如今的人工智能,每一次原創科技出現都有一段窗口期,領導型的公司能利用窗口期建立起科技壁壘。以前的中國諸多公司以市場換技術,因為錯過了70年代的芯片大發展,90年代的PC大發展,僅僅趕上2000年的互聯網模式創新窗口。
“但今天中國有機會用市場創造技術,因為時機對了。”他說,中國的人才和資本有機會在同一起跑線,依托中國強大的市場規模來創造原創技術。對晨興資本來說,十年前內部基金的策略是,不看所謂的原創性底層科技創新,今天則會積極地關注底層科技創新。
不應低估中國技術創新
芯片等底層技術投資究竟難點何在?朱嘯虎坦言,“中國的投資機構不是不投芯片,之前我們投了好幾個項目都血本無歸?!彼J為,芯片技術投資相對來說有三個難點:
第一,中國的芯片公司大部分是單一產品公司,前期投入大、生命周期短,從長遠來看投入和回報是不成比例的。
第二,從中期來看任何大的行業都有周期性,任何大的新平臺興起后,先出來的是做硬件的公司。比如PC時代有英特爾、IBM、思科,人工智能時代有英偉達。芯片的投入一旦形成平臺,新公司很難做。
尤其是芯片公司前期投入非常大,如果競爭對手靠先機占據市場,把設備成本攤銷掉以后,后來者的成本曲線遠落后于競爭對手,無法與之競爭,除非靠政府的大量補貼和支持。但朱嘯虎認為,在人工智能芯片方面還存在機會,金沙江創投也投資了一兩家公司。
第三,朱嘯虎認為,中國先積累資金和實力,然后走技術路線,是比較靠譜的路徑。今天的阿里、騰訊、滴滴等互聯網巨頭,都在花很多錢研發核心技術。
火山石資本管理合伙人章蘇陽表示,中國標準的VC機構開始在國內大規模做投資是在2004年-2011年左右,這期間投芯片的人很多,現在產生的基礎應用芯片也是那時投資的。
但投資芯片的問題在于:第一,做芯片的公司要么成功要么失敗,不像做商業模式創新的公司,如果這條路沒走通還可以轉型。第二,絕大部分的芯片即使投產成功,基本上也就是賺取平均利潤,而不會帶來壟斷利潤。除非是做現在很缺的比如高級FPGA(可編程的“萬能芯片”),否則做芯片的利潤都不會很高。
“現在市場上很多東西都比芯片更容易產生回報和利潤率,只要這一現象依然存在,投芯片的機構就依然還是少。”他說,對VC來說,更喜歡投資一些利于產生更大需求,更快速能夠把錢收回來的項目。資本是逐利的,這是正常商業公司的選擇。
但周志雄認為,現在中國芯片投資的機會很大,因為芯片的應用在中國。不過其中的挑戰在于,如何踏實地建造自己的能力,耐心地投出對行業有影響力的公司。
光速中國創始合伙人韓彥也表示,中國的底層技術創新能力不應該被低估。在AI等底層技術方面,中國的人才占全球很大的比例。如今滴滴、華為等中國創新企業都在硅谷高薪招人,相信未來10-20年,全球華人人才會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