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投影或為終極方案
裸眼3D電視雖然讓用戶擺脫了3D眼鏡的束縛,但其顯示效果離真正的立體影像仍存在不小的距離。在《星球大戰》這樣的經典科幻影片中,城市中的飛行汽車、星系之間的時空穿梭,都讓觀眾神往,而在距離較遠的電影角色之間,通常通過全息立體影像配合同步音頻進行溝通,這不禁引發我們對未來顯示技術的無限遐想。
顯示發燒友可能已經了解到,在一些新聞發布會和展覽會中,全息投影技術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如去年的上海世博會中,多個國家館就采用了全息投影技術,其亦幻亦真的感覺,帶給人全新的視覺體驗。
CNN美國大選直播在傳媒業首次應用全息投影方式
全息投影本質上是通過空氣或其它特殊的介質形成立體的影像,這種技術突破了傳統的聲、光、電局限,成像色彩鮮艷,對比度、清晰度都非常高,將裝飾性和實用性融為一體,強烈的空間感和透視感是這種技術最具魅力之處。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全息投影有望超越當前的各種3D技術,成為終極立體顯示解決方案。
裸眼3D技術主要分為四種:光屏障式、柱狀透鏡、指向光源、MLD,下面,編輯就來對這四種技術逐一進行分析。
柱狀透鏡裸眼3D技術
柱狀透鏡(Lenticular Lens)技術又稱雙凸透鏡、微柱透鏡3D技術,其技術特點是亮度不會受到影響。這種技術的實現原理是在液晶屏幕前面加上一層柱狀透鏡,使液晶屏幕的像平面位于透鏡的焦平面上,這樣每個柱透鏡下面的圖像的像素被分為幾個子像素,透鏡就能以不同方向投影每個子像素。于是,雙眼從不同角度觀看屏幕,就可以看到不同的子像素,不過像素間的間隙也會被放大,因此不能簡單疊加子像素。
由于柱狀透鏡不會阻擋背光,畫面亮度不會受到影響,不過由于其基本原理與視差壁障技術部分類似,因此分辨率并不理想。
優點:3D效果好 亮度不受影響
缺點:制造工藝與現有液晶技術不兼容 需投資新的設備、生產線
光屏障式裸眼3D技術
光屏障式(Barrier)3D技術又稱視差屏障、視差障柵技術,其原理與偏振式3D技術較為類似,并與現有液晶工藝兼容,在產量和成本方面具備優勢,不過采用這種技術的產品影像分辨率和亮度會有所下降。光屏障式3D技術的實現原理是使用一個開關液晶屏、偏振膜和高分子液晶層,利用液晶層和偏振膜制造出一系列方向為90度的垂直條紋。
光通過這些幾十微米寬的條紋,就形成了垂直的細條柵模式,稱為“視差壁障”。這種技術利用安置在背光模塊和液晶面板間的視差壁障,在立體顯示模式下,應由左眼看到的圖像顯示在屏幕上時,不透明的條紋會遮擋住右眼信號;同樣,應由右眼看到的圖像顯示在屏幕上時,不透明的條紋會遮擋左眼信號。這樣,將左眼右眼可視畫面分開,觀看者就獲得了立體影像。
優點:與現有液晶工藝兼容,在產量和成本方面具備優勢
缺點:畫面亮度低 分辨率有所下降。
MLD裸眼3D技術
MLD(Multi-Layer Display)多層顯示技術,通過一定間隔重疊的兩塊液晶面板,實現在不使用專用3D眼鏡的情況下,呈現3D影像的效果。這種技術有如下特點,用戶不會產生眩暈、頭疼、視覺疲勞等副作用、分辨率理想、可視角度大。
指向光源裸眼3D技術
指向光源(Directional Backlight)3D技術配備兩組LED,配合快速響應的液晶面板驅動方法,讓3D內容以排序的方式進入觀看者的左右眼互換影像產生視差,進而讓人眼感受到3D效果。
優點:分辨率、亮度理想 不影響現有設計架構 3D效果好
缺點:技術仍處于開關階段 產品成熟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