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一直認為自己所在的宇宙是三維的,但維也納技術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宇宙的維度可能比想象的要少。該研究所依據的“全息原理”認為,實際上對宇宙進行數學描述所需的維度比看起來的要少。
我們看到的三維宇宙很可能是二維表面在宇宙視界中的投影。這種理論并非首次提出,日本茨城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在多年前、阿根廷物理學家胡安·馬爾達塞納在上世紀都曾提出過。馬爾達塞納認為,真正的活動發生在一個更加簡單和扁平的宇宙中,在這個宇宙中并不存在引力。
迄今為止,“全息理論”僅在扭曲的反德西特空間即負曲率空間中被研究過,而這種特殊的空間與我們的宇宙大不相同。然而,專家認為現在該理論在扁平的時空中也能成立。
我們宇宙的運行方式和信用卡上的全息圖相似,雖然我們看到的是三維圖像,但實際上這個圖像卻存在于一個二維表面上。該理論與馬爾達塞納的理論相符。他曾指出,扭曲的反德西特空間里的引力理論與具有更少維度的空間里的量子場理論相互對應。
該研究表明,引力現象需要用三維空間理論來描述,而量子活動僅需二維空間理論就可以計算,但兩種計算的結果能夠相互印證。原則上這種理論并不適用于地球。
然而,維也納技術大學的專家提出了一個假設:即這種理論也適用于我們的宇宙,并通過研究證實了這種假設。
如果可以對扁平空間的量子引力進行標準量子理論的全息描述,那么應當是因為它具有可以通過這兩種理論計算并且結果保持一致的物理量。尤其是量子力學中的一個關鍵特征——量子糾纏應當出現在引力理論當中。
當量子發生糾纏現象時,不能單獨對其進行描述。即便距離較遠,它們也形成了一個量子物體??梢杂盟^的“糾纏熵”來測量量子系統的糾纏水平。研究小組證明,糾纏熵在扁平的量子引力理論和低維度的量子場理論中的值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