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揚州鹽運文化展示館已經進入最后的驗收和調試階段據了解,這是揚州首次在展示館內使用全息投影的方式,浸入式展示鹽運文化歷史當中的大事件,長約10米的大屏播放的全息影像惟妙惟肖,令人驚嘆。
處處可見“鹽運”文化
在1912街區的鹽運文化展示館看到,整個展示館處處可見“鹽運”文化:門樓是六邊形的,與鹽晶放大之后的形狀相一致,并且門樓上雕刻著楷書、草書、簡寫體、繁體等20余種“鹽”字,寓意著鹽的千變萬化。
鹽運文化展示館是今年我市文博城建設的項目之一,主要分為四個篇章,分別為運路變遷,展示鹽運路線的變化;行銷天下,對兩淮行鹽區的相關介紹;動關國計,鹽業機構的相關介紹;運鹽軼事,有關鹽運的歷史事件。
展示館內特意設計了一組大型的雕塑,展示了鹽從生產到銷售再到運輸的歷史過程,“這組大型雕塑所在的地板全部設計成波浪的形狀,象征著鹽的起源來自于大海;工人們鏟鹽的鹽堆造型全部設計成層層疊疊的山巒形狀,象征著鹽運過程要經過萬水千山。”
此外,展示館內的天花板造型也非常奇特,全都設計成波浪形狀;各種陳列品的展柜則設計成小船模樣,仿佛小船在滾滾波濤中前進。
館內有13米長畫卷
用全息投影展示大事件
在展示館內有一幅長達13米的史詩級畫卷,上面描繪了東關古渡、灣頭碼頭等古代鹽運的重要節點和當時鹽運的場景。另一大亮點就是,在展示館內使用全息投影的方式,浸入式展示鹽運文化歷史當中的大事件。此外,展館內還展示了各個朝代與鹽運文化相關的器皿和歷史文物。
比如隋朝的青釉盤口刻花瓷瓶,這是一種盛水的水器,上面有四個耳,可以系繩子在耳上,用來拎水;另外還有唐代的背水壺,上面有著阿拉伯的文字,樣式也是以前阿拉伯人遠行時隨身攜帶的水壺,體現了鹽運中對外文化交流的痕跡。
記者了解到,目前鹽運文化展示館已經獲得我市中小學夏令營科普教育基地的掛牌。
我們之所以在1912街區打造鹽運文化展示館,主要是想拉長我市文化旅游產業鏈,1912街區目前現有的鹽運文化豐富,但零散地散布在街區外,游客難以連點成線去游覽,我們的展示館就相當于一個總領的綱要,游客一進來,就可以整體了解到揚州鹽運的總體演變史。
描繪了一幅未來游客來1912街區探尋揚州鹽運文化之旅的圖景:可以先到鹽運展示館,觀看全息影像的鹽運文化發展史;然后到后面的盧氏鹽商住宅去體驗鹽商的居住文化,品嘗鹽商家宴;最后到康山文化園和淮揚菜博物館,全方位了解揚州鹽商的生活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