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國際大都市不僅是國際化的,而且是全息性的。美國城市社會學家薩斯基婭·薩森提出了所謂“全球城市”的新概念,將全球化與大都市研究結合起來并被廣為接受。實際上這個概念還僅囿于外在的經濟與社會描述,我想用個更內在的概念來深描城市生活的特點,那就是“全息城市”。
為何提出“全息城市”呢?這是由于,電子媒介正在改造大都市的顯隱結構,網絡空間也成為了城市空間之外的復合時空,如今的城市文明,不再是“硬性”的而在逐步趨于“軟化的文明”。當然,“全息城市”在全球化的情境當中,更容易得以實現,全球城市一般都是全息城市,但是全息城市卻未必都是全球城市。
全息(Holography)的拉丁詞源, 即為whole與drawing的復合,就好似是全維度圖景一般來呈現對象。然而, 全息這個技術術語,原本指的是重現物所發射的衍射光,當在不同位置觀測該物之時,其所顯現的圖像也會隨之變化,由此可以得到三維立體的整體圖景。全息的城市生活也是如此,它本身就是立體而多維的,特別是在網絡革命之后,每個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人,從中都得到了從身體到心靈的深度感受,他們所獲得的感知卻是千差萬別的,但城市生活的整體卻得到了完整的呈現,這便是“全息城市”的新生活。
當我們說“打造”城市生活美學的時候,似乎“打造”一詞更多具有了工業化的機械內涵,但后現代卻呈現出另一番景觀。在后工業時代的語境當中,我們更應倡導一種“審美生態學”。這便意味著,生態未必就是“自然生成”的,還是一種“文化的生態重塑”。
當代的生態學概念早已擺脫了原初的生物學意義目前正在成為可以用以理解人類與其文化環境關系的基本概念,這就是環境美學越來越注重的 “文化生態學”的新方向。原本的環境美學只關注自然環境,后來才逐漸拓展到人類環境的疆域。當我們使用“審美生態”的眼光來重思人類生活的時候,生態就已經脫離了傳統的生物與地理的意義,從而轉向了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人類生態系統”,如果具體到城市的話,那就形成了所謂“城市生態系統”的問題。
這種城市生態學,一方面注重城市與自然的“能量交換”,就像贛州古城那種完美設計一樣;另一方面則注重人對于城市有機體的依賴與互動關系,這種關聯就構成了城市居民與城市環境之間的“生態關聯”。當我們打造“全息城市”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將一座現代大都市當做了完整的生態系統來設計。一座全息城市要成為一座“生態島”,而設計也要為“審美生態”服務,設計在全息城市的建構中應無所不在,由此,全息城市才能生成自己的“生態圈”。
“2013上海藝術設計展”提出“美學城市”的主題,本身就是個重要的“城市創意”。從主創者的宏觀規劃與微觀實施中,可以透見到一種全方位的“城市美學”規劃方案,這對當今中國乃至全球的城市規劃與設計建構而言,無疑具有某種示范意義。審美已成為衡量我們日常生活質量的中心標志, 或許“以人為本”還只是設計人性化的基礎性要求,而“以美為本”才理應成為設計更高級的核心標準之一。
應該說,“美學城市”藝術設計展,沿承了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基本理路。有趣的是,世博會主題的英文翻譯“Better City,Better Life”(更好的城市, 更好的生活),并沒有凸顯出中文主題的原意,因為城市不僅僅讓生活更“好”,而且還要更“美”,這才是“美好”的全面內涵。在這個意義上, 2013上海藝術設計展也走在同一路向上——“設計讓城市更美好”,而且,通過設計來熔鑄當代城市美學的這種思路,可以說是從審美的角度拓展了世博會的視野。對“美學城市”的塑造,加上城市美好生活的前提,也就是要打造出一種新型的城市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