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記者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太赫茲研究中心韓家廣教授團隊在基于超表面的全息成像技術方面取得突破,首次實現了反射式手性全息成像。相關研究成果已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系列刊物《光:科學與應用》上發表。
據介紹,太赫茲波是電磁波的一種,廣義上指頻率為100GHz-10THz的電磁輻射,太赫茲波具有穿透性強、使用安全性高、定向性好等特性,可在醫療、勘探乃至戰爭中發揮巨大作用。與我們熟知的紅外線、X光等不同,太赫茲是目前人類了解最少、開發最少的電磁波段,被稱為探索電磁波譜的“最后一段空隙”。隨著科技發展,太赫茲在世界各國科學研究中日漸占據重要位置。
全息技術是一種高質量的三維成像術,作為一種方興未艾的革命性技術,已經在高檔汽車導航、文藝表演、軍事偵察、文物保存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全息成像的關鍵步驟是要將光投射到全息板上,但目前主流全息成像技術所使用的全息板不能辨別光的偏振態,難以做到獨立成像。天大科研團隊研究發現,經過精密設計的超表面對太赫茲波能夠產生強烈的“手性響應”,使用這種超表面材料制成的全息板可以識別不同光的偏振態,記憶信息量也更豐富,讓全息板“變聰明”,最終實現完全獨立的全息成像,大幅度提高了全息板工作效率。該技術為電磁波偏振態的操控與利用提供了全新思路,對于全息成像技術在信息存儲與通信等方面潛在應用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