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如果說宇宙是一個光盤,光盤里的內容便是我們的世界,應該沒有多少人相信,畢竟這個“真相”有點駭人聽聞!但諾貝爾得主、荷蘭科學家杰拉爾杜斯·霍夫特卻認為,宇宙很可能是一個全息投影,從而開創了新的宇宙假說——宇宙全息論!
在宇宙全息論提出的最早期,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一個扯淡的理論!但隨著人們世界認知的逐步加深,科學家們發現,在宇宙全息論的世界觀下,許多問題都迎刃而解,這個理論似乎“有點意思”。
宇宙全息論
1993年,諾貝爾得主、荷蘭科學家杰拉爾杜斯·霍夫特提出了宇宙全息假說,迅速風靡并震撼了世界!
宇宙全息論
作為一個近乎完善的理論,宇宙全息論非常復雜,其核心內容主要包含幾個方面:
宇宙是一個各部分之間全息關聯的統一整體。在宇宙整體中,各子系與系統、系統與宇宙之間全息對應;盡管宇宙看起來具體而堅實,但宇宙本質上是一個全息投影,是一個幻象;在一個全像式的宇宙中,時間與空間都只是不同深度秩序的投影,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局部包含全部,而全部又包含局部,聽起來似乎無法理解!但我們可以用一句經典的話來解釋,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也就是說,同一個體的部分與整體之間、同一層次的事物之間、不同層次與系統中的事物之間、事物的開端與結果、事物發展的大過程與小過程、時間與空間,都存在著相互全息的對應關系。大到整個宇宙,小到一個微小的電子,它們都只是宇宙本體的投影,包含了宇宙本體的所有信息,電子放大無數倍即是宇宙,宇宙縮小無數倍即是電子!
原子內部可能是一個宇宙
這里插一句題外話,事實上在很久之前,筆者也曾思考過類似的問題,如果宇宙是無限的,無限的事物是如何存在的呢?如果宇宙是有限的,那宇宙外面究竟是什么呢?而當時筆者想到的答案就是循環!宇宙中的物質就是宇宙本身,而宇宙又存在于任何一個物質之中。
量子力學或證明宇宙全息論
根據現代科學的認知,可以簡單地認為,組成世界的基本粒子是原子和分子(它們能保持物質的基本特性)。但原子和分子的內部十分空曠,在質子、中子和電子之外存在大量的空間。也就是說,原子幾乎是“空”的。
“空曠”的原子
這樣無數個“空”的粒子,為什么能夠組成實實在在的物質呢?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不僅如此,在量子力學的世界里,量子的運動狀態與我們所熟知的宏觀物質的運動狀態完全不同,同一個量子甚至可以在同一時刻處于兩個不同的位置(雙縫干涉實驗)!這是怎么回事呢?
霍夫特表示,只要認為宇宙是全息投影,這些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宇宙全息論,其實本質上就是幾何意義上的多維度!宇宙全息論認為,我們就是更高維度(可能不止四維)宇宙的全息影像的一部分而已,我們自己處于我們這個三維影像部分,其實還有很多個三維部分與我們互相對應,共同勾勒出我們代表的更高一層次的系統。
舉個例子,假定我們面前存在一個三維物體,我們用一盞燈照射這個物體,能夠在地板上形成一個投影,形成全息影像的一部分。同時我們用另一盞燈從不同的位置照射這個物體,又可以形成了全息影像的另一部分。
三維物體的投影
這兩盞燈形成的全息影像雖然大小、形狀各不相同,但本質是這兩個全息影像所代表的都是同一個三維物體的投影,所以它們所包含的信息其實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一個電子是宇宙本體的全息投影,我們所在的宇宙依然是宇宙本體的全息投影,二者所包含的信息是一樣的!而雙縫干涉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不同角度的量子投影造成了這種結果。
雙縫干涉實驗
當然,宇宙全息論目前也只是處于假說狀態,它是否能夠像“相對論”一樣具有劃時代意義,還是淪為笑柄,只有等待時間去證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