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VR 等技術也被更多地應用到博物館資源的藏品展覽過程中。
例如,2017 年 5月,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看見‘圓明園’”數字體驗展覽活動,選取了圓明園西洋樓、正大光明、勤政親賢等 26 個景區,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復現了“圓明園”的整體布局,給受眾帶來更為直觀、深刻的感受。同時,三維全景技術,作為一種桌面虛擬現實技術,是 2012 年百度百科推出的企業化數字博覽館項目,截至 2016 年,已經有包括 200 余家博物館在內的線上數字博物館,通過三維全景技術的應用、錄音解說、文字及圖片等多種形式極大豐富了用戶的感官體驗。
5G+AI在觀眾導覽方面的應用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以及在眾多行業中的應用,尤其是科技大公司的推動,5G+AI技術在博物館開始顯示出重要性。人工智能的基本思想在于利用計算機技術實現智能工作,通過訓練計算機提供系統思維的能力,讓計算機完成部分智力工作,模擬人類智能行為[9]。
人工智能技術在博物館的應用,集中在智能導覽、人臉識別、圖像識別等方面。在文化遺產復原方面,百度公司在 2018 年啟動了一項 AI 計劃,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讓更多豐富的文化遺產更為直觀、生動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中,用戶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準文物拍照,兵馬俑可以自己“開口說話”,同時讓觀眾在 100 米之外就可以看到盔甲上的“文物”;2018 年,Google 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 30000 張圖片進行自動識別,并將圖片做成博物館展覽的互動檔案。
VR 的應用進一步拓寬了文化的傳播路徑,擴大了文化傳播廣度,提高了文化的傳播影響力。
3D打印在藏品巡展和文物保護方面的應用
藏品巡展是博物館的重要工作內容,同時珍貴藏品的展覽也對博物館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日常的文物保護工作中,為了保存、恢復文物的藝術信息和歷史原貌,緩解或者終止文物病害,必須定期對文物進行修復工作。在藏品巡展過程中,由于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文物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這也為文物的日常保護工作帶來較大的挑戰。
3D 打印,作為一種快速成型技術,已經在國外博物館的藏品巡展中占有一席之地。美國 Peaboy Essex Museum (PEM) 博物館在全國巡展過程中,采用該技術復制了 ThomasHart Benton 的藝術品,該黏土模型可以讓觀者親手觸碰,以獲得更為直觀的體驗,也由于該技術的應用,解決了珍貴藏品在巡展中的易碎性、安全性等問題。先進信息技術同樣應用到文物保護科技領域,2017 年由敦煌研究院聯合蘭州大學、西北大學、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和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技術服務中心共同完成“干旱環境下土遺址保護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
3D 模型同樣可以應用到文物遺產的結構模型方面,例如由南非開普敦大學教授漢斯·盧瑟發起的“扎瑪尼計劃”,通過這些技術制成了遺產地的 3D模型、剖面圖、平面圖、正視圖、全景圖、全景游覽、動畫,以及能夠精確反映遺產地物理結構、周邊地形環境和建筑結構的 VR 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