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經送寶、展示成就,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展會的“關鍵詞”。1952年7月,市總工會在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行了一場長達兩個月的“北京工人先進生產經驗展覽會”,吸引了6.7萬余人參觀,除本市觀眾外,還包括綏遠、太原、天津、沈陽甚至廣州等地的參觀團。許多觀眾參觀后都要求把這次展覽的先進生產經驗編印成冊推廣出去。(1952年10月2日《北京日報》3版,《本市先進生產經驗展覽會閉幕》)
那些年,北京舉辦的展會內容相當豐富,本報也一度以每周一期的頻率向社會廣而告之。從本報1955年11月12日4版的《北京的展覽會》中便可窺見一斑:這則服務廣告羅列了18個大大小小的展覽會,而且全部是當日的。這些展覽會從內容到形式不拘一格,生動活潑:有推廣生產經驗的“增產節約展覽會”“車間竅門展覽會”,有普及知識的“婦幼衛生展覽會”“速成識字法展覽會”,還有琳瑯滿目的畫展、書展、花展、工藝美術展……展覽地點也不僅僅局限于勞動人民文化宮這樣的大場所,文化館、學校、公園乃至廠礦企業,都有“展廳”。據本報1952年12月7日2版《永茂實業公司印刷總廠舉辦廢品展覽訴苦會》報道,為了提高產品質量,廠里請工人們從各車間搜集廢品,并在廢品上一一標明來自哪里、出現的原因和造成的損失,廠宣傳員還編了快板,讓稅票、鉛版等產品登臺“訴苦”:“稅票上臺把言發,我的用處非常大,不料剛到裁切組,裁刀‘喀擦’一落下,我的頭腳分了家……”鮮活的實例,風趣的形式,讓大家在參觀交流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到了出產廢品的嚴重性。通過這次廢品展覽會,各車間都建立了檢查制度,成品質量大大提高。
1957年2月20日,規模空前的全國農業展覽會在京開幕,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級農業展覽會。據本報1957年2月21日1版《全國農業展覽會開幕第一天》報道,展會不僅展示了我國解放以來在農、林、漁、牧、水利、氣象等建設事業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時也展示了我國豐富多彩的珍貴資源和巨大的增產潛力。這場盛大的展會歷時5個多月,到7月底閉幕時,共接待了參觀者220多萬人次,其中包括蘇聯農業參觀團、泰國貿易代表團、日本社會黨代表團,以及所有駐在我國的各國使節。時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在觀展后表示:“這次農展會像一面鏡子,它真正反映出了新中國農民辛勤勞動的成果。在短短的幾年內,新中國就展現出如此巨大的成績,這絕非資本主義國家所能辦到的。”(1957年7月31日《北京日報》2版,《全國農業展覽會今天閉幕》)
改革開放初期
關鍵詞 走出去,引進來
1980年6月1日,《北京日報》2版
1985年10月6日,《北京日報》4版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國門打開,北京展覽業開始擁抱世界,“走出去”成為一大鮮明特色。以本報關于展會的部分報道為例:1980年6月,以中國現代書畫和反映北京市民生活的照片為主的北京展在東京開幕,短短6天的展覽吸引了4萬多人,許多觀眾在留言簿上用“美好”“感動”“嘆為觀止”等詞匯來抒發自己的觀后感;1981年9月,北京商品展覽會在科威特開幕,科中雙方合辦的貿易中心也于同期正式營業;1985年5月,我國受邀參加在日本舉辦的筑波國際科技博覽會,這是我國首次在國外開設“中國館”參展綜合性大型科技展會;1986年8月,中國經濟貿易展覽會在莫斯科舉辦,歷時17天的展出期間,觀眾總數達35萬人……
1980年5月31日,本市在香港舉辦的首個大型綜合性展會——北京市出口商品展覽會隆重開幕,展場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展品7000多種,吸引了大批中外人士前往參觀。展場內人潮涌動,熱鬧非常,僅在開館首日的四個半小時之內,入場觀眾就達19700多人,第二天更是猛增到26000人。賓主紛紛展開了生意洽談,先后達成了200萬港元的服裝交易,不少工藝品亦迅速被訂購,價值達40多萬港元。(1980年6月1日《北京日報》2版,《〈北京市出口商品展覽會〉在港開幕》)本報在隨后7月16日2版的追蹤報道《一個“沒想到”的展覽會》中披露,除了傳統的服裝、工藝品外,北京的化工產品、機床、五金工具也引起不少外商的興趣,許多參觀者這樣議論:以前一提北京,就是工藝品、景泰藍,沒想到還有這么多東西!星海牌104A立式鋼琴前圍著一大批商人,他們得知貨已售完,立即向工作人員懇求道:“能不能給擠點?”最終,這場歷時21天的展會,創下參觀人數達17萬人次、成交額750萬美元的佳績。
1985年9月,中國北京經濟貿易展覽會在華盛頓開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本市規模最大的一場出國展覽會。在華盛頓市會議中心C館2500平方米的展廳內,共展示了119類、5000多件(套)展品。(1985年9月27日《北京日報》1版,《北京經濟貿易展覽會在華盛頓開幕》)歷時9天的展覽會吸引了4萬多名美國觀眾,展品引起了美國工商界人士的濃厚興趣,共簽訂3000萬美元的進出口貿易合同。(1985年10月6日《北京日報》4版,《中國北京經濟貿易展覽會獲圓滿成功》)
展會“走出去”的同時,還有更多的“引進來”,而且所涉領域極其寬泛:國際農業技術展、國際可再生能源展、美國經濟貿易展、日本工業新產品樣本展、多國食品加工機械設備展……這些琳瑯滿目的展會,有很多還刷新了紀錄:1984年11月和12月相繼在京開幕的國際鐵道地鐵設備和技術展覽會、國際航空技術展覽會,1986年1月和6月的國際國防工業展覽會暨工業現代化展覽會、國際體育儀器器材展覽會,以及1987年6月的國際機器人儀器儀表展覽會,都屬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在我國舉辦;1986年3月先后舉辦的國際機床和通用機械設備展覽會、國際紡織服裝工業展覽會,以及7月的國際汽車工業技術展覽會,都創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同類展覽中的最大規模。
1985年7月,北京國際展覽中心成立。據本報1987年3月8日4版《今年將舉辦22個國際專業展覽會》報道,國展中心積極開拓國外來華展覽業務,年內要在北京展覽館、農業展覽館和人民大會堂等地舉辦22個國際專業展覽會,涉及通訊、國防電子、新材料新技術、核放射醫療設備等方方面面。這些國際性的專業展覽會,將對本市發展對外貿易、引進技術、利用外資和各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起到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