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系之五:與媒體的關系
處理與媒體關系的底線和本線是做好公司,別干壞事。但即便如此,怎樣做才能讓更多的人夸贊你?如今的時代,注意力變成了一種稀缺資源。我入行時一度鄙視這種觀點,不喜歡成天做噱頭??墒堑搅私裉?,獲取外界關注可能比設計產品還難。有人說,我的產品一出來就一定有關注度。其實不一定,還有競品存在,你如何先聲奪人?其實很多時候正是媒體關系決定的。
所以在早期創業者團隊中,需要有人能處理媒體關系,或者盡早聘用擅長做媒體關系的公關。
今天很多投資者告誡創業者要低調研發,千萬別讓人知道你。有沒有道理呢?非常有道理,但是這不代表你的公司也要完全默默無聞。
我認為,早一點對外透明,可能對你的團隊以及你在未來市場中獲得更多資源是有幫助的。希望創始團隊能夠早一點意識到,恰當地處理媒體關系,講自己的故事是值得的。就我自己而言,出去演講、接受記者采訪,根本沒有半點榮耀感,但我知道我有責任做這件事。如今有人寫藍港,寫斧子,寫王峰的成長史,我都不敢看,不少文章吹捧上了天,我尋思我有那么好嗎?看到負面的信息,我又尋思我有那么差嗎?
既不要把媒體報道當成榮耀,又要積極參與到媒體的報道過程中。這是一種健康的心態,因為它是你的使命之一,讓你的企業被眾多人所知道,至少讓行業了解到你,有人會慕名而來,看有沒有機會合作。我在多年創業過程中,的確很多人投奔我,我后來想了一下,可能因為創業伊始我們就被媒體包圍了,當然過度曝光也不好。
如果不斷地對公眾發出一些對自己有利的聲音,對你吸引人才大有幫助。應聘者會覺得我看過你的故事,知道你們怎么走過來的,甚至會說我搜索過你們,我覺得你們挺有意思,我記得你的哪句話,我有一個觀點想跟你分享,或者我有一個疑惑想向你求解……那么你和應聘者就進入到一個特別良性的溝通軌道中,而不需要費力地去向他解釋。
再小的公司,都要盡可能學會講故事。要珍惜媒體資源,不用早期就找一個部門天天幫你輪發所有稿件,不用請幾十家媒體天天轟炸式地報道你們的業績,也不用CEO成天泡在媒體關系里,好像沒人報道就覺得很不安,而是要真正想好你要做什么,找一個能聽懂你故事的人去幫你寫,這是有價值的。
我最近發現有很多創業者,先自己申請一個公共賬號,寫一篇我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我為什么要改變現狀,其實大家對這樣的人還是很好奇的。如果你寫不明白,就找一個好的媒體來幫你表達。
此外,我自己總結下來,媒體關系做得好的初創公司確實更容易融資,凡是公眾影響力很強的人物,拿A輪融資非常的輕松,因為他有自己表達的方法,已經建立了一定的影響力,自然會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 ?/p>
關系之六:與政府的關系
今天我們做企業,離不開和政府打交道。但我認為,創業者在早期依托和某地方政府關系就可以創業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我大學畢業以后,父親最希望我當政府官員,但我沒有,老人心里很失落,因為在他那個時代,從政才是牛的,而不是經商。但是他沒想到,今天我們還能上市,這就是時代不一樣了。
在中國的大環境下,保持好的政府關系的確很重要。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要盡早建立溝通機制。
創業初期我把公司注冊地選在北京的石景山區,因為有人說石景山創業方便。我辦理公司注冊時就見到了石景山區副區長,到今天我都記得,那位副區長大姐對我有多好,她說盡量減少注冊流程,盡快讓我們拿到執照。當時我特別感動,因為最初覺得注冊企業哪有這么容易,在當時辦個執照都很難。
現如今,整個政府服務體系已經建立起來,現在的創業者們處在一個極好的政府關系的溫床中。如果你有一個合伙人善于進行政府關系溝通,對于公司來說是有好處的,但絕不意味著他要成天去跑會、混資源、要政策,這些想都不要想。
當公司開始起步并遇到一些敏感問題的時候,我們要有能力去跟政府協調,這比自己在完全不知道的情況下被處罰要好得多。
今天做互聯網的公司在早期可能都打過擦邊球,誰敢保證說自己完全沒有打擦邊球呢?很可能更為嚴重。但問題是,如果大方向你抓得不錯,只是小細節犯了錯誤,那政府不會把你“打死”。如果企業在早期就被政府“打死”,真的是一件非常意外的事情。
你要把政府當成遇到麻煩時幫你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遇到麻煩時把你折騰死的人。要想辦法維護政府關系,讓你接觸的領導、公務員們,能夠在你遇到麻煩的時候幫你解決問題。
我在過去創業過程中沒少遇到麻煩,我都讓同事厚著臉皮去找他們,其實我也挺不好意思的,但我后來發現主管部門的領導,聽了我們的事情后都非常著急,因為公司發展好壞與所在區域的稅收收入相關,與他一心想培養的明星創業者相關。如果你已經做得很成功,他們都把你當寶貝。
要找到一個好的機制,盡早溝通,可以避免很多問題發生。一旦遇到問題先與政府部門溝通,而不是自己關在屋里跟幾個合伙人商量怎么逃避,這一逃避問題就更嚴重了。
在中國做企業,千萬不要因為沒有處理好政府關系而死于非命,那真是悲劇,我不希望將來在互聯網領域還看到這樣的悲劇上演。
關系之七:與對外合作伙伴的關系
我做硬件時就發現,搞不定供應商怎么辦?他可以威脅你,給了錢他也可能勒索你,因為你沒這個東西就搞不定。創業者如果不在乎與對外合作伙伴的關系,將來會是一場災難。
在創業起步到發展過程當中,如何能真正尋求到合作伙伴的支持,是一件工程性的問題。合作伙伴的共贏關系是一種契約,甚至是未來長遠業務上的一種緊密關系,大家彼此互不可缺。
老一代的企業家有非常多深刻的教訓。對于當年PC行業的奠基者來講,喬布斯和比爾·蓋茨都是同樣優秀。但早期的蘋果沒有開放,完全憑自己,所有的核心技術,甚至連軟件也想自己做;而彼時的微軟將軟件裝到IBM機器上的同時,把自己的MS-DOS開放給了所有的PC廠商。蘋果和微軟曾經有一段蜜月的合作,但是很快就掐架了,直到喬布斯可憐巴巴地重新回到蘋果,痛苦萬分而又不得已跟比爾·蓋茨打電話說“咱們再合作吧”。微軟當時形成的霸業就是用合作換來的,所以說,與外界合作伙伴的關系很可能決定你的命運。
通常創業初期找到的合作方可能比自己更強大,所以要理順彼此的關系結構并不容易,需要自己對產業有洞察能力,而不僅僅是拉關系。我之前告訴我的同事,不要為了能夠在手游渠道里換流量,就讓我陪吃飯陪喝酒,其實這些都沒用,真正好的合作關系是你怎么幫對方賺錢。
英特爾總裁安迪·格魯夫面對公司業務轉型,面對日本企業的競爭壓力,選擇與PC廠商合作,彼此肝膽相照,堅持20年賺得盆滿缽滿,依靠的就是他與合作伙伴構建起來的聯盟。安迪·格魯夫的著作《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就非常值得一讀。
再回過頭來看蘋果公司的后期發展,當喬布斯返回蘋果時,他遠不是大家看到的那個偏激的文藝青年,他已經在對產業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他放下自尊,主動找到美國唱片業巨頭一起分錢。在iPhone熱賣后,蘋果公司率先考慮的是與開發者的關系,在其內容平臺與開發者保持收益的三七分成,一下子就把所有的開發者都吸引過去。
你有沒有辦法讓一群人給你賺錢,這群人就是所謂的合作伙伴。廣義來講,連你的員工拿你的股票期權,都叫做合伙賺錢。我覺得現在合作伙伴、商業伙伴太重要了,如果我們能在初期就建立這種合作模型,會有機會改變更大的事情。
世界的秩序,包括未來的工業被互聯網連接以后的各種利潤模型,未來都將重新分配。國人在這個問題的理解上,普遍有些急功近利,譬如國內的很多應用商店,與開發者的關系就很不好。
如果我們在發展初期能讓合作伙伴賺很多錢,自己賺較少的錢,而是堆積更多用戶在自己手里,這是完美的業務,合作伙伴才能實現共贏。淘寶網就是一個成功范例。
我認為,早期的合伙人是“A+B”的關系,現在的合伙人是“A+X”的關系,X 就代表大眾,或者代表某一個更大的鏈條上的一群人。
“生態體系”是今天特別流行的詞,從本質來講,其實是合作伙伴利益的重新演繹。我們日后做所有新業務,思考新創業的時候,都應該把合作伙伴的結構,放入公司整個戰略結構的生態中考慮。與合作伙伴的關系,可能會影響到整個企業戰略。
關系之八:與競爭對手的關系
完美地處理競爭對手的關系是創業時非常重要的狀態。我在創業之前做過應用軟件,應用軟件面臨的問題是,作為一個工具,具備一個單一的功能和一個明確的業務方向,一定會直面競爭對手,你做的一切事他都惦記。如果你遇到這樣的競爭對手,恭喜你,你的人生也上了一個很大的臺階,因為他時刻提醒你,不要出現紕漏。
有的時候,你做一個市場,沒有敵人是一種不幸。很多創業者沒有大成,是因為沒有找到強悍的敵人。沒有強悍敵人,可能是因為你這個市場太小了,別人懶得干。好市場永遠是強敵如林,當你進入這個市場,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對手盯著你的時候,是個非常好的現象。
很早以前我讀過一本書《歡喜冤家: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的爭霸實錄》,正如書名所述,兩家可樂是歡喜冤家,在彼此打仗的這么多年里,其他的對手全死光了,而他們兩家吵吵打打,最后卻成了市場上的霸主。
今天一線的互聯網公司都是與敵人殺出來的,即使委屈做了老二,投資人也說你們得合并,然后實現財務自由,其實這是雙贏的。
當年我在做金山殺毒軟件的時候,與競爭對手打得鋪天蓋地。你更新一個版本,我更新一個版本,你罵我殺毒不管用,我罵你毒里帶毒……最后在軟件零售市場,甚至到了“約戰”的程度,這些經歷堪為我人生中的一段小說。
我們早期打了多年的競爭戰,后來做游戲再沒直面相爭了,因為你玩游戲,他拍電影,還不至于跑到院線火拼一把。我后來再沒出去打仗,很多大佬還挺替我惋惜的:不打仗,活得開心嗎?這也說明一個強敵給我們帶來的幫助太大了。
如何看待競爭對手?我的看法是,如果你能夠在一個領域里很快找到一個競爭對手,很重要,它能讓你整個公司的員工明確自己的方向。
如果一個公司老大明確指出競爭對手,還擅長上下動員,員工都具備強烈的對手意識,把某家公司作為競爭對手,你的公司上上下下一定都處在興奮的打仗狀態。
華為手機是華為進入電子銷售品的第一戰,也是任正非非常不想打的一個仗,但為什么打這一仗?為了死卡競爭對手。但不得不說,華為反擊移動市場的這場仗,打得真是漂亮。
華為早期學小米的所有東西:怎么辦發布會,怎么寫新聞稿,他們早期不懂消費市場,更不懂互聯網。我曾問劉江峰(時任華為榮耀總裁),他對我講,“我們進來就是死盯,放下一切自尊?!焙髞砦以谛∶自缙趧撌既死枞f強那得到了印證,黎萬強說,“華為這幫人學習能力太強了。我們干什么,華為就干什么,壓著我們干,逐漸就到了第二的位置,后來甚至反超?!?/p>
所以,如果有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還處在一個早期市場,市場窗口有相應空間,你可以一搏,太值得干了。
競爭對手是創業者揮之不去的一個關鍵詞,但千萬不能找太low的競爭對手。既然決定以生死相搏,得盯個大的概念,盯一個值得你去打、去學習的競爭對手。
從競爭對手身上我們能學到些什么?我已經不再說競爭對手是“天地君親師”,其實我應該覺得叫“天地君親師敵”,敵,意為競爭對手。
我最后的結論是,一定要把對手當成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