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效應下,人們也步入了互聯網化的生活。如今隨著互聯網越來越成熟,互聯網行業的競爭也日益激烈。因此,對于許多創業公司而言,融資成為了燃眉之急。但是隨著創業公司越來越多,資本寒冬的現象也日益明顯,似乎并沒有完結的跡象。其實對于許多互聯網巨頭而言,他們也是拼盡全力才能化繭成蝶的。
有人曾經形容阿里巴巴的馬云是跪著熬過第一個資本寒冬,但其實,作為互聯網巨頭BAT之一的馬化騰和他的騰訊也曾有個相似的資本寒冬經歷。
1998年是一個神奇的年份。這一年里,大洋彼岸的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在美國創辦谷歌;這一頭張朝陽的搜狐、王志東的新浪也相繼成立。也難怪盛大的COO陳大年這樣評價1998年:“那是中國的互聯網元年?!?/p>
就在那一年的11月11日,馬化騰和好友張志東在深圳注冊了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
此時距離馬化騰從深圳大學計算機系畢業不過5年。這段時間里,他在潤訊(尋呼行業的龍頭老大)當工程師,也因癡迷于互聯網而結識丁磊(網易創始人),求伯君(金山創始人)這批日后的互聯網巨頭們。
宅男的普遍特征“低調”也在馬化騰身上得以體現,周圍的同事都對他印象不深:“小馬當年一點都不起眼?!闭l也沒想到,不起眼的他在得知曾一起喝啤酒的丁磊創業成功后,也辭職加入這波創業潮。
90年代的潤訊,年收入達到20億元之多,已經做到研發主管的馬化騰本可以順順當當地繼續升遷,卻轉頭選擇一條不知成敗的路,走的還很坎坷。
騰訊剛成立時做的是尋呼系統,不過此時的尋呼行業逐漸走向衰落,前景堪憂。這時廣東電信拿出90萬元來招標即時通訊系統,馬化騰便和創業伙伴開發出中文版的ICQ(1996年由三個以色列人研發出的即時通訊軟件)——騰訊QICQ。結果,招標輸給了其他公司,不僅沒拿到90萬元,還得自己運營QICQ。
和大部分現在的初創公司一樣,市面上的競品很多,都拼命想著怎么獲取用戶、怎么快速實現用戶增長、怎么讓數據更好看。初期的騰訊也是如此,創業江湖里流傳馬化騰假扮女孩子聊天的趣聞就是這么來的。
除了在運營上費盡心思,騰訊也在ICQ的基礎之上,針對其缺陷,做出可以在線加好友、發送離線消息和設置個性頭像等創新。只不過,當QICQ的數據真的好轉后,馬化騰他們發現,資金短缺才是真正的“鬼門關”。
免費的商業模式下,運營成本卻在燃燒,僅服務器就是一筆大開銷。馬化騰在潤訊時因研發獲利的第一桶金,對于創業來說根本不經燒。
不同于如今遍地VC的局面,那時候的風險投資意識在中國還未普及。馬化騰只得彎下腰,到處找人借錢。借錢的時候,他幾乎對每個人說過“以股還債”,但都被拒絕了。李黎軍(曾任深圳電信局技術中心負責人)曾幫馬化騰江湖救急,他的態度基本上能代表大多數人:“我真沒覺得騰訊能做成啊,就是個破QICQ嗎,都沒辦法賺錢。”借錢終究只能緩緩燃眉之急,在他們找到盈利的正確方法前,QICQ就是一個吞錢的無底洞。
實在沒辦法,馬化騰和他的團隊考慮賣掉QICQ。報價從300萬、200萬、到跌破心理預期的60萬,才終于有人愿意接手。只是在簽字畫押的那一刻,馬化騰不愿意了。他舍不得賣掉自己心血,于是只能繼續四處找人借錢,一度窮到蹭別人的服務器。
1999年11月,是騰訊的一周年,QICQ的注冊用戶終于達到100萬,騰訊的賬面上卻只剩下1萬多元。重壓之下,哪怕在夢里,馬化騰都會因為怕交不起服務器的托管費而驚醒。更糟糕的是,這茬還沒解決,新的麻煩事又找上門來:ICQ發來一封律師函,稱騰訊的QICQ侵犯了他們的知識產權。
內憂又外患,騰訊內部真亂成一鍋粥了,只能緊急召開大會。
也正是在這場大會上,馬化騰第一次聽到“風險投資”這四個字。彼時的騰訊,已經把能借的錢都借光了,剛剛出現的風險投資是他們最后的救命稻草。恰逢中央決定在深圳開辦一場高新技術成果的交易會,馬化騰馬上揣著改了6個版本的商業計劃書跑遍展臺。
好在,騰訊的用戶量是很好的“對外名片”,最后被IDG和李澤楷(香港首富李嘉誠之子)旗下的香港盈科資本看中,二者各自出資110萬美元并占有了騰訊20%的股份。
雖然解了燃眉之急,可事實上他們的投資理由令騰訊上下失望:前者是看到美國的ICQ被美國在線以將近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寄希望于騰訊被收購后的獲利;后者則是急于打入內地市場,望騰訊助力。
第一次融資成功后,騰訊立馬用這220萬美元提升技術:改善服務器和帶寬等硬件問題,同時加大軟件的開發和改進,借這個機會拉開與市場上競品之間的距離。IDG和香港盈科也順便幫忙解決了騰訊與ICQ之間的法律糾紛,至此之后,QICQ正式改名為QQ。
也是這一年,QQ的同時在線用戶數突破10萬,馬化騰拜托網友寫的騰訊軟文還被《人民日報》旗下的人民網轉載,他興奮地逢人便說自己公司上了《人民日報》。那時候騰訊的員工不多,馬化騰還特地為此組織公司全員去深圳附近的光明農場滑草。
創業的時間總是過得很快,用戶增長速度喜人的背后,是日漸減少的資金。每逢月底發工資,馬化騰都是愁云慘淡。騰訊還是沒有找到QQ的正確盈利模式,甚至連靠倒買倒賣深圳與香港的電腦賺差價的生意都做過,收入還是負增長。
220萬美元很快花光了,騰訊又陷入低谷,只能開展下一輪融資。但是,比他們的融資決定更艱難的,是整個互聯網行業的處境:美國的互聯網泡沫破裂與納斯達克的崩盤。
騰訊所在的互聯網行業成為各個投資機構避之唯恐不及的災星,不僅找不到新的投資,連兩個老東家IDG和香港盈科的態度都變得模棱兩可。
騰訊的第二輪融資可以說是馬化騰一生中最艱難的時間段。
老東家里,IDG的基金快到期了,迫于壓力,他們不得不套現騰訊的股份讓基金有個好看點的回報率;而香港盈科的態度卻很“曖昧”,李澤楷一會表示要跟進,一會又說要再看看,騰訊團隊就這么被一直吊著。在融資的過渡期,騰訊不放棄一絲可能融到錢的機會:
新浪的總裁汪延來深圳后,被騰訊鎖在辦公室里不讓走,卻還是沒有下文;
搜狐的CEO認為想不出QQ的盈利模式,放棄了投資的念頭;
找到聯想,但報告還沒遞到投資總裁朱立南的手里,就被下面的人否掉;
找上Tom集團,對方的CEO表示沒有看上QQ;
香港盈科因為過度收購,欠下的債務過多,也選擇放棄;……
一名騰訊創始員工回憶起那段融資困難的日子,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天早上找馬化騰簽字,卻發現他是在辦公室里過的夜——看起來兩眼無神、布滿血絲、頭發蓬亂、臉色焦黃、極其憔悴……
馬化騰嘗試自我造血,做過網絡廣告——在QQ上放小banner廣告。只是,整個互聯網環境依舊動蕩,QQ的主受眾是消費能力偏低的年輕群體,網上的支付方式也很落后,哪怕價格低廉都沒有多少廣告商看上。2000年11月的時候,騰訊推出付費的會員服務,主打口號是“向付費用戶提供免費用戶享受不到的服務”。但從用戶手里要錢太難,一年120~200元的會員費,騰訊數百萬的QQ用戶里只有3000多人掏了錢。
這些舊路都走不通,騰訊只能開辟新路。危急關頭,馬化騰在潤迅任職期間累積的人脈讓他聽見圈子里的風聲:位于電信行業食物鏈頂端的運營商們打上了互聯網的主意。
1992年就發明的短消息技術,在中國的使用情況卻極其不佳。進入千禧年,運營商們想借移動手機的趨勢,推廣這項業務。運營商勢單力薄,需要合作伙伴,于是中國移動啟動了“移動夢網計劃”—— 以"移動夢網"為中心,聚集移動互聯服務提供商,向其移動電話用戶提供各種增值服務。
馬化騰一把抓住與“大腿們”合作的機會,還推出能使移動電話用戶直接和QQ用戶進行短訊通信的移動QQ。申請“移動QQ”服務后,移動電話用戶便能在電腦上發送信息到手機上,也能與電腦用戶實現信息的即時交流。
事實證明效果斐然,僅在2001年3月這一個月的時間里,騰訊的“移動QQ”短信發送總量就達到了3000萬條,占整個"移動夢網計劃"實施以來業務總量的一半以上。
憑借勢如破竹的移動QQ與和“移動夢網計劃”里與運營商的分成,騰訊終于實現了收支平衡。在遍地都是公司尸體的互聯網冬天,騰訊不僅撐了過去,還成為中國最早盈利的互聯網公司之一。
騰訊活下來了,但這種把自身命運系在運營商身上的存活方式,無時無刻都在增加馬化騰的危機感。而且,他想做的事情不僅僅是勉強的收支平衡。
移動QQ實施期間,一個中國話講得很溜的外國人走進了騰訊位于華強北的辦公室,帶來當時馬化騰和騰訊最需要的東西——資金。他是MIH(南非的投資集團)中國業務的副總裁,中文名字叫“網大為”。
MIH在納斯達克和阿姆斯特丹都是一家上市公司,此時正在金磚四國里到處尋找值得投資的公司。在中國的北方,他們投了脈搏網、《北京青年報》等,南下后,網大為發現兩個現象:幾乎所有的網吧電腦都安裝有QQ、接觸的投資對象,名片上電話號碼與QQ號并列。
騰訊QQ仍在快速增長的用戶和頗有起色的移動QQ,讓MIH心動。雙方進行股權分配與控制權的協商后,騰訊終于完成了第二輪融資。至此,MIH接下IDG與香港盈科退出的股份總和,占有騰訊40%的股份,成為僅次于馬化騰團隊的第二大股東。除了騰訊上市時稀釋部分股份,MIH再也沒漏過一點騰訊的股份。
“中國消費者的娛樂消費占80%,而歐美基本上是以信息服務為主的企業付費服務。所以說,我們不可能像Google那樣,僅僅靠一個軟件或者一項服務活著?!?/p>
馬化騰生性內斂,不像其他企業家一樣外向,但他對中國的互聯網市場卻看得很透徹,金主的到來,讓他的野心開始全面鋪展開來。
不只是QQ的增值服務,社交、游戲、媒體、電子商務……在2003年之后,騰訊展開各種多元化的探索與布局,也成立投資部門,大量投資新興領域。一個龐大的互聯網帝國初具規模。
在這些嘗試里,馬化騰最大的收獲應該是在2005年。這一年,騰訊收購了Foxmail,其創始人張小龍由此進入騰訊。他開發出QQ郵箱后沉寂許久,突然間不管不顧要啟動“微信”項目。當所有人都一頭霧水將信將疑的時候,只有馬化騰點頭了。
經歷了初創時的摸爬滾打,至此,騰訊的又一輪新時代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