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因專注于自主研發的智能手機而被我們熟知,讓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句“因發燒而生”。對于小米在短時間內崛起并成功,小米創始人雷軍則表示小米手機因為專注才能做好用戶體驗。因為“專注”,如今的小米還專注嗎?
本月4日,小米一款名叫“品羅清”的雨傘亮相眾籌,這款雨傘能遮陽也能遮雨,眾籌價格為69元,重229克,小米開始賣雨傘了。不止雨傘,打開小米的官網,商品已經不止是手機,有電飯煲、電腦、空氣凈化器、箱包、體重計等,小米如今都成了門類齊全的百貨公司了。
小米從專注研發手機起家,到轉型成百貨公司。小米為何選擇轉型?轉型能讓小米走的更遠嗎?
為何轉型百貨公司?
小米開始百貨公司化,一方面小米自己找更多的產品,另一方面小米通過投資的方式,把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納入門下,用小米的方式進行推廣。
智能手機有其極限,而且競爭對手會跟風。小米的對策就是把手機的成功移植到其他產品。這個移植幾乎沒有邊界,于是就出現了無所不賣的小米百貨公司。
小米手機早期發展的時候雖然已經有了一套體系,但是小米還是以手機為主,其他產品只有與手機相關的電視、平板。小米還非常克制。而最近兩年,小米開始加速推出各種產品,雷軍也在2016年喊出來小米要做Csotco,因為小米手機的增長遇到麻煩了。
從2010年到2014年,小米手機的銷售量每年幾乎都是數倍的增長;但從2015年開始小米沒有達到預計的銷售目標;今年小米直接退出了中國銷量榜前五,從鼎盛時期的第一降至沒進前五。
小米手機在發展中犯了一個大錯誤,就是在銷量上升期,未能獨立出一個高端品牌,因而小米、紅米步步走低。這樣等到2014年底,智能手機普及結束,進入換機階段以后,小米因為品牌弱勢而陷入麻煩。在換機階段,規律是低價換中高價手機,于是OPPO,vivo,華為都迎來前所未有的好時光。而定位中低端的小米開始沒落了。
另外,小米并未在巔峰期完成IPO,而小米的估值卻一度達到450億美元。小米增長停滯意味著估值泡泡沒發吹下去。而小米能做的就是在手機之外,不斷增加百貨公司的品種,拉動總銷售額的提升,試圖維持高增長,讓估值泡泡能繼續吹下去。
單純一個手機已經無法達到預期,所以雷軍提出要轉型Csotco,要做“新國貨”的渠道,以小米品牌推出各種產品,維持住小米的高增長,進而維持住小米的高估值。
小米轉型能走多遠?
小米2015年已經開始多元化,已經開始搞百貨公司,但是2015年底的數字顯示,雖然小米也有各種爆款產品,但是小米其他產品只占小米銷售額的5%。
小米利用小米的體系,小米的方法推銷了很多產品,其中不乏銷量好的優秀品種,但是這些東西相對于小米手機來說規模太小。
我們在討論蘋果下滑的時候,往往說蘋果有iPhone依賴癥,而小米對手機對依賴程度遠遠超過蘋果。
小米手機下滑,其損失遠不是小米搞百貨公司所能彌補的。
智能手機屬于單價高,淘汰更新快的產品。小米電視,小米筆記本單價也高,但是淘汰周期長于手機。小米接線板之類的單價低,淘汰周期長的產品更不用說。事實上,小米百貨公司中并沒有一款能媲美手機的產品。
所以,小米搞百貨公司解決不了小米手機下滑的問題,也解決不了小米公司維持增長的問題。
小米百貨公司也許會走下去,但是小米公司的問題卻是小米百貨公司無法解決的。未來一段時間,如果小米手機打不了翻身仗,那么小米總體的銷售額停滯恐怕難以避免,小米公司的估值恐怕也會繼續打折。
小米遇到與蘋果類似的問題,蘋果選擇以退為進,手機降低身價推出iPhoneSE,努力研發汽車。那么小米呢?小米現在有兩條出路,一是手機逆襲,新品牌或者新產品重新獲得市場;二是找到替代,找到一個足以替代手機的戰略性產品,譬如汽車,金融。
小米的未來之路會如何?還是交給時間去證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