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采購

發產品

  • 發布供應
  • 管理供應

胡深:趨向平衡規律是全息世界存在的內在根源

   2012-06-11 轉載于網絡佚名5280
導讀

編者按: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30余年間,中國學術界已有一些學者對于人類社會和物質世界中的全息現象進行了許多的直觀描述。目

編者按: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30余年間,中國學術界已有一些學者對于人類社會和物質世界中的全息現象進行了許多的直觀描述。目前,我國全息現象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它們沒有剖析和闡釋全息世界產生的內在根源,以及全息宇宙萬物發展的基本階段與存在的基本形態。胡深教授的理論研究力圖填補這些空白,并進一步展開對“全息人”的思考,關照全息人。

  近年來,國內外對全息學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因為它是科學的、直觀的,容易被驗證的,又與人類的生活和發展息息相關。簡單地說,全息學描述的是世間萬物的局部和整體通常都有一一對應的關系。

  現代“全息”一詞的提出始于上世紀中葉的全息攝影技術,此技術中底片的局部包含整體全部信息的現象,即全息現象。全息攝影術的發明人丹尼斯·加博爾由于發明和發展了全息術,于1971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丹尼斯·加博爾是全息論的開拓者,在他看來,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間緊密關聯的高維系統,任何一個部分都包含整體的信息,我們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在三維空間變成了獨立的個體。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30余年間,中國學術界已有一些學者對于人類社會和物質世界中的全息現象進行了許多的直觀描述。譬如,學者張穎清提出了生物全息律,認為生物體每一相對獨立的部分在化學組成的模式上與整體相同,是整體的成比例的縮小。在此基礎上,我國學者王存臻提出了宇宙全息律,認為在宇宙統一整體中,各子系與子系、子系與系統、系統與宇宙之間相關對應,凡相互對應的部位較之非相互對應的部位在物質、時空、動力、結構、功能、能量、信息、精神等宇宙要素上相似程度較大,他還提出了宇宙全息統一論。

  上述理論都是深刻的,但不足之處在于,它們沒有剖析和闡釋全息世界產生的內在根源,以及全息宇宙萬物發展的基本階段與存在的基本形態。本人的理論研究力圖填補這些空白,并進一步展開對“全息人”的思考,關照全息人。

  本人認為,對物質世界基本規律的抽象必須從真實世界的邏輯原點出發,這一原點就是物質世界的永恒存在,即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而只會相互轉化。從這個最基本的邏輯前提出發,我們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物質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系統、要素和運動形式都具有趨向自身平衡的本性。萬事萬物的這一本性與牛頓的提出的三條運動規律,即慣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在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

  趨向平衡規律是全息世界存在的內在根源,也是唯物辯證法基本規律存在的內在根源。循著物質世界的這一基本規律出發,我們會理解為什么宇宙表現出“全息”性,找尋到全息宇宙的四個發展階段,即“自存階段”、“聯系階段”、“自調階段”和“混沌階段”,以及與其相應的四種基本形態,理解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與本質區別。

  與天地合一的人體現著與全息宇宙相對應的全息性,成為“全息人”。“全息人”即是具有自然屬性、社會屬性、思維屬性和文化屬性的人。要想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就一定要從這四方面去全面、深入地思考人、關照人,實現真正的人文關懷。

  一、全息世界的本質是趨向平衡規律

  本人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注意到全息理論,并開始饒有興趣地將它與自己一直苦苦思考的關于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結合起來,力圖揭示出全息世界產生的內在根源。1991年和1992年本人分別在《人文雜志》與《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上發表了《論趨向平衡規律》及《趨向平衡規律與現實世界》兩篇論文。對該問題進行了探討。本人的結論是:一切事物最深刻的本質是趨向平衡性。趨向平衡規律是物質世界即全息宇宙最根本的規律。

任何事物按共本性來說都是趨向平衡的,靜態平衡和動態平衡都是事物自身趨向平衡本性的實現。“平衡”是指相互作用的事物或要素處于均衡、正反相當,一致、相對穩定、協調和和諧的狀態。事物自身所具有的趨向平衡的本性是普遍存在的。在自然界中,組成強子的夸克之間趨向于強作用力的平衡,要想徹底打破這種平衡,用目前的高能加速器還不足以實現;在原子中,運動中的電子總是盡可能處于能量最低狀態;在生物運動中,生物體內的各種運動也具有平衡的趨向,維持代謝的平衡是生命能夠存在下去的基本條件。在社會領域中,生產關系有著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向……。

  任何事物或要素都是處于各種內部的和外部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復雜交織的系統當中,以多層次的“立體”形式存在。由于任何一種事物、要素和運動形式都具有自身趨向平衡的本性,因此,它們之間就不可避免地要發生“沖突”、發生矛盾,產生不平衡。例如,在原子核物理中,用慢中子轟擊鈾原子核,為了趨向力的平衡,被轟擊的原子核會把它吸收進去,吸收的結果又會引起原子核內部力的不平衡,為了趨向新的平衡,它會發生衰變或者裂變;火山噴發,造山運動和地震等現象是地球內部的各種力趨向平衡的一個過程,這些運動的結果將會產生許多新的不平衡,如帶來這一地區生態的不平衡;在社會領域,人們為了解決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方面的需要與生產力發展水平之間的不平衡,需要努力去發展生產力,這不但會引起勞動力素質較低與生產發展需要之間的矛盾,而且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又會產生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不平衡,人們又需要去實現新的平衡……。可以看出,相互聯系著的各種事物、要素和運動都“力圖”實現自身的平衡,而某種形式的平衡的產生同時會引起其他形式的不平衡。事物不平衡的產生,既可來自事物內部某種或某些趨向平衡的運動,也可來自此事物與他事物在各種相互聯系中某種或某些趨向平衡的運動。一切事物趨向平衡本性所產生的沖突和不平衡,不僅產生于同一層次的各要素之間,而且存在于不同層次的事物之間,即存在于整體和局部之間,系統和要素之間。

  事物為什么能夠保持自己的相對穩定性源于事物自身所具有的“趨向平衡力”(簡稱“趨平力”)一—自己實現和維持自身存在的“力”表現出來的。各種“趨平力”的存在使得任何事物都不會瞬息萬變、不可捉摸。我們說任何事物、系統要素和運動形式都趨向自身的平衡,但這些事物、系統要素和運動又復雜地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這就不可避免地要發生“沖突",產生不平衡,產生“非平衡力”。這種沖突可以導致兩種不同的結果.第一種結果是:“沖突”還不足以打破一事物或要素的“趨平力”時,還沒有超過一定的“閾限”或“臨界點”時,事物或要素可以通過自身的“調節”,趨向一種新的平衡,其結果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量變。“沖突”還可以產生另一種結果:當沖突所產生的“非平衡力”超過了事物或要素自身的“趨平力”時,此事物或要素就會發生質變。

  任何一個事物或要素的內部和外部都處于復雜交織的多層次“立體存在”之中,而這些事物或要素自身及其內、外的各種聯系和相互作用都趨向于自身平衡,因此,任何事物或要素實際上都是以一種綜合平衡的狀態存在著。雖然任何一種事物或要素都是特定條件下綜合平衡的產物,但并非都處于“最佳綜合平衡狀態”(或曰“最佳平衡態”),都實現了“最優化”。 “最佳平衡態”是指一事物或要素在特定條件下所處的最穩定,最利于自身存在,最協調的狀態。不同的事物和運動形式具有不同的最佳平衡態和最優化的表現。微觀粒子系統的基態,太陽系各行星在萬有引力作用下的奇妙和合理的分布,結晶體在特定條件下的點陣排布,通常植物莖、干、枝條近似圓柱體的形狀,食物鏈中“十分之一定律”,生物群落的頂極狀態,工程技術設計中的最優方案,經濟生活中的最佳積累比例數字,“綜合國力”概念中所講的“最佳綜合效果”,社會發展中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對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最適應狀態……,都是不同事物最佳平衡態的表現形式。事物是以時空的形式存在著,實現最佳平衡態一方面需要時間,另一方面需要適當的條件及其相對穩定。

綜合上述論證和分析,我們可以把趨向平衡規律的基本內容簡要地概括為:

  1.物質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系統、要素和運動形式都以特定的形式趨向自身的平衡,即都具有趨向自身平衡的本性。

  2.相互聯系的事物、系統、要素和運動形式的趨向平衡運動之間,必然產生不平衡、 沖突和矛盾。這種不平衡和沖突,導致它們之間的相互制約和限制,產生新的趨向平衡運動,形成物質世界從平衡到不平、再到新的平衡的永恒運動。

  3.各種事物發展的程度和存在的方式,是由與之相關的,相互交織的各種趨平力的大小決定的.

  4.事物的趨向平衡本性,使具有內外聯系及結構的一切事物、系統,要素和運動形式都處于綜合平衡態,其最終傾向是趨向“最佳綜合平衡態”。

  從趨向平衡規律的角度看世界,我們就會發現,牛頓力學所闡述的物質運動的基本規律與之完全一致:1.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物體,保存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不變,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物體的運動量的改變與外力成正比;兩個物體之間的一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線上的。

  二、從新視野看四分的全息世界

  當我們確定了一切事物所具有的趨向平衡的內在本性之后,我們就可以從這一邏輯前提出發,去演繹全息宇宙運動發展的基本軌跡和存在方式:任何剛剛誕生的具體事物必定具有較強的相對獨立性,是一種“自存階段”的事物,趨向平衡本性使它會較為“頑強地“表現自我”和“實現自我”,處于此狀態中的事物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守恒性”、“強力性”、“基礎性”。對于不同領域的此類事物我們還可以用其他語言來加以描述:如“個別的”、“執著的”、“對立的”、“自由的”、“富于朝氣的”……。我們可稱處于此階段的事物為“自存態事物”;第二階段的事物應是處于聯系狀態的事物。一切事物所具有的趨向平衡本性,使處于第一階段的事物在與其他事物之間經過相互作用之后,具有了特定的“聯系性”,受到了一定的“制約”,實現了某種平衡。對于此類事物,根據不同的領域還可以用這樣一些語言來描述:“弱力的”、“整體的”、“有序的”、“權威的”、“順從的”……。我們可稱此類事物為“聯系態事物”;在第二階段的基礎上,一事物為更好地實現自身平衡,會逐漸建立起某種“自我調節機制”,發展為第三類事物,可簡稱為“自調態事物”,根據其領域的不同,我們還可把它描述為“反饋的”、“有機的”、“主體的”、“反思的”、“內在的”……;趨向平衡本性使進入第四階段的事物具有的最主要的特征是“混合性”,它囊括了上述三者于一身,使自身進入了“混沌階段”,這種“四不像”的事物,既有優勢,又有劣勢,其是一事物發展的最高階段也是最后階段,同時也是一事物向更高層次復歸的階段,處于此階段的事物我們可稱之為“混沌態事物”。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事物的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因此,當我們追溯“自存態事物”的來源時就會發現,它又是由“原始”的混沌態事物發展而來的。

  在物質世界中,這四類事物普遍存在著。如,自然界中存在著四種最基本的相互作用力:“強”作用力及其特有的守恒性是新誕生的基本粒子“自我實現”的集中體現。弱作用力的一大特點是對稱性低,其主要表現是粒子的衰變,微觀粒子在趨向自身平衡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某種“讓度”,使元素周期表中相鄰的元素之間能夠建立起內在的聯系。電磁相互作用是使物質最具“自我調節”能力的作用力,正是它的存在,使得物質世界具有了多姿多彩的面貌。引力相互作用中,內含著上述三種力于自身,星系的誕生和生物的演化正是在它的包容下才實現的;又如,物理運動中的事物都保持著自身“自在的”相對“獨立性”?;瘜W運動則是通過固定聯接物一一化學鍵來實現的,化學鍵的存在使得物質世界豐富多彩起來。生物是通過"反饋自調”能力存在和發展的。人類所實現的社會運動,不但由于人的認識使其“反饋自調”能力達到空前的高度,而且人為了一定的目的可以使地球上已不存在或根本就未曾存在過的物理、化學、生物運動重新出現或誕生。

物質世界中奇妙的四分現象在各個領域和現實生活中還有許多表現,如有花植物由根、莖、葉、花(果實)組成;人的血型有O、A、B、AB之分;科學可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和哲學四大類;人類社會中存在經濟、政治、思想和文化四大領域;人類再生產過程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四個環節;人的認識有感性認識、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四種;理性認識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斷、推理和范疇;一種語言的訓練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人的心理非智力因素主要有興趣、意志、情感和性格…

  需要指出的是,“一分為二”與“一分為四”或“一分為多”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因為后者是“一分為二”貫徹到底的必然結論。正如《周易。系辭上》說:“易是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還需指出的是,“四分世界”理論在分析人類社會發展問題上,始終把經濟和社會生產放在首要和基礎的地位,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結論完全一致。

  三、實現對“全息人”的人文關照與關懷

  考察全息世界的重點是人類社會,并應最終實現對全息世界中的主體“全息人”的關照與人文關懷。

  人是全息宇宙的合乎邏輯的自然的演化物,因此,他也必然是“全息人”。作為上天的創造物,他與天地合一,他的身體是由組成世界的物質構成的,其自身的特質與物質世界演化過程中的產物的特質的相似性,有著時空的對應關系;人與物質世界遵循相同的規律性;人體細胞中的基因全息著人體;人體自身也是全息對應的,人體的不同部位都有著與全身相對應的穴位分布,如人的頭部、軀干、大腿、小腿、腳、大臂、小臂、耳朵、手,甚至手的掌骨。

  人的性格特征從一定意義上講也可大體分為四類,這種分類可借助于有關血型的研究:我們可把O型血看作是自存態的人,通常的研究認為,O型血的人自信心與支配欲都較強,努力上進,他們富于實干精神,但較固執,有學者稱之為“英雄血型”;A型血是聯系態的人,他們做事謹慎、細心,注重人際關系,對事情較敏感,但有些趨向保守;B型血是自調態的人,他們一般有較強的人際關系能力,知命樂天,對人熱情,處事靈活,喜歡我行我素,獨往獨來,有時缺乏持久性;AB型血可稱為混沌態的人,因為他們很像是其他血型人性格的復雜混合體。

  就人的屬性來講,人有“四性”:即自然屬性、社會屬性、思維屬性和文化屬性。它們又分別對應于“自存態”“聯系態”“自調態”及“混沌態”。在這里,特別需要強調的是,人的文化屬性內含前三者于自身,又有別于它們,人的文化屬性植根于其生活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文環鏡及族群環境中,體現在其自身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以及對生活生命的態度之中。當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出來了,真正重視起對人的文化屬性的理解與認識十分必要。

  當我們對人的屬性與人的民族性等有了一個定位以后,我們就應當在此基礎上關照人自身,體現真正的人文關懷。

  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會通過瑜伽和氣功,也就是通過靜思冥想、運氣修煉達到健身健腦和養生的目地,在此,結合本人十幾年的理論探討和實踐,做些總結與眾人分享。

  從人的自然屬性的角度講,人首先是自然之物,其生存的前提是要與環境不停頓地進行物質與能量的交換。而人類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對環境的大尺度的“改造,”一方面使人越來越脫離自然,比如原始森林、土地,土生土長的動植物,即離自身生存的基礎越來越遠。另一方面自身生存的基礎又進一步被破壞,如原生態環境的改變與大面積的工業和農藥化肥的污染等,其直接的后果是人類的健康狀態改變。因為,原本健康的人類與他們賴以生存的原生態環境是一致的,是全息的?,F在環境惡化了,人類的健康也必定會惡化。一個地方的環境狀態與人類健康狀態息息相關。我們看到,世界為數不多的“長壽之鄉”,大都是“原生態”保存較好的偏僻鄉村。而被開發得很現代的城市中,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群越來越多,各種疾病大量增加,各種癌癥和疑難雜癥也越來越多。它實際上折射出我們人類是“全息人”,我們全息人的生存空間和環境發生了惡變,我們生存的人文社會環境也不那么美好,生存的壓力、晉升的壓力;子女教育的壓力和醫療住房的壓力,沒一樣是省心省力的,因此,人類孱弱的身體不生病才怪呢?!它與環境是趨向平衡的。

因此,要健康,就要創造新的平衡,實現新的平衡。

  首先,人應該經常與原生樹木或植物對話;植物是我們人類的天使,須臾不可離開。平時一定要多到大自然中與樹木接觸,并去“采氣”?;貧w自然,親近自然,到空氣新鮮的公園、森林、田野、綠地中去漫步,并且近距離地跟樹木擁抱是最好的,原始森林山川效果最好,至少經常接觸貼著紅標簽的百年以上的樹木。人無形中就會吐出濁氣,吸進新鮮空氣。當然,如果學習一點氣功的采氣方法就會事半功倍。不同體質的人需要不同的植物或者環境,比如有人需要經常呆在山里,有人需要常在溫泉,有人需要原生態森林樹木的滋養,有人需要一些特定的植物來置換體內的濁氣。但一般來講,松樹、柏樹和銀杏樹等對所有人群都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松柏四季長青,因此,它們是我們最好的朋友。樹齡越長,它的能量就越大,對人的益處也就越多,俄羅斯等國家也都有類似的研究報告。我發現,不同的體質可借助不同的植物來調息,因為不同植物的生物場是不同的。根據需要,應當使有益的植物與人處于特定的空間關系中,這樣,植物的良好氣息就會通過人的能夠實現交換的穴位進入人體,逼出人體內的濁氣,促進經絡的疏通與運行,達到人與樹木的平衡。

  其二,接觸礦石很重要,我也稱之為“物件療法”。

  人類是從海里誕生的,并曾常年生活于山洞中,因此,人體需要接近各種礦石。有的人需要鐵礦石,有的人需要水晶石,有人需要琥珀,有人需要紅寶石或者鉆石,有人需要戴金飾,有人需要戴銀飾。不但女人需要首飾,男人也需要佩戴首飾。這也是種很有效的“自然健身法”。“天人合一”,人乃自然之物,人是由構成世界的各種元素構成的“天之驕子”。人類祖先與大自然緊密接觸,因此與有益的物理場之間的能量交換隨時在進行。現代都市中的人,不同程度地減少了甚至沒有了這種交換。而處于亞健康及生病中的人,其體內原有的正常的物理場及生化過程被破壞了,因此適當加強原有的交換,促進人們體內的有益的生化過程十分必要。

  其實,某些動物就有在體內需要或生病時本能地利用自然物的現象。比如吃泥土或某些植物,跟樹木接觸摩擦等。就人類而言,物件療法古已有之。譬如砭石,追其源頭可知早在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祖先每當身體不適時,就抓起火堆旁被烤熱的石頭進行熱敷和刮拭,他們慢慢發現,一些特殊的石頭對于病痛頗有療效,于是逐漸總結為中醫的精華之一——砭術。砭石療法具有溫助陽氣,疏通經絡;逐寒祛濕,祛瘀止痛;潛陽安神,止悸定驚的作用。砭術系中醫學砭、針、灸、藥、導引五種治療方法之一,其遵循中醫學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治療原則。還有中華民族對玉的鐘愛更是歷史悠久,其實玉本質上講,它也是一種礦石,人們常講“人養玉,玉養人”,玉的養生機理已經被現代科學所證實。據化學分析,玉石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佩戴玉石可使微量元素被人體皮膚吸收,活化細胞組織,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故有中醫說“有的病吃藥不能醫好,經常佩戴玉器卻治好病”。且佩戴玉手鐲長期的良性按摩,不僅能被動去除視力模糊之疾,還可以蓄元氣,養精神。天地人密不可分。

  除此之外,還有磁療等方法。磁療是以磁場作用于人體治療疾病的方法。磁場影響人體電流分布、荷電微粒的運動、膜系統的通透性和生物高分子的磁矩取向等,使組織細胞的生理、生化過程改變,產生鎮痛、消腫、促進血液及淋巴循環等作用。

  在實踐中,本人發現許多“物件”對人體養生與疾病的治療,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它們可以自身特有的場效應,改善人體的生化過程,促進人體經絡的流通。其中一些好的玉石、磁石、砭石、琥珀、水晶、瑪瑙、硨磲、黑曜石等,都對人體的健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不天天戴,也至少要每周戴一天。本人還發現,通常這些寶石礦石做成的首飾不錯,但原石比開鑿的璞玉效果更好。因為原石是真正的“上天造化”之物,未經人類加工,天生帶有更完整的宇宙全息性。有效的使用方法是將它們放置或佩戴于身體的某幾個穴位,當然若此時對經絡不夠通暢的使用者有針對性地按壓、敲打或者引導,效果會更好。

還應提到的是,現在的某些治療儀器是使用非手術的方法,在不對人體造成傷害的情況下,以“自然的”方法改善人體的健康狀況。如循經電理療儀、中頻電療儀及其他某些類似的治療儀,利用電磁場的作用,模仿中醫針灸、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方法,刺激經絡、肌肉、神經等,以達到使人體氣血暢通,增強肌體免疫功能,從而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其原理就是通過刺激局部引領全身,達到平衡。

  人的社會屬決定了不同的人工作方式和行動方式的不同,加之市場經濟激烈的競爭性與趨利性,使得卷入其中的人們常常迫不得已時刻處于身心高度緊張的狀態,因此會導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各種不平衡,導致各種疾病的產生。我們平時所講的職業病大多是生理不平衡的典型表現,而像抑郁癥等各種心理疾病的大量增加則是心理不平衡的表現。現代人各種鍛煉形式都是人們自覺地重新實現自身平衡的方法。靜思冥想、瑜伽、氣功、太極拳等方法是現代人遠離喧囂與忙碌,重新得到身心平衡的有效方法。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放松自己,意念集中在身體某處,對自己身心進行意、念、氣、體結合的鍛煉,達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目的。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積極投入其中,與天地自然合一。

  人的思維屬性是人區別于動物的一種屬性。它是人類認識與改造世界的有效武器,人們須臾不能離開。但是辯證法告訴人們,“有得必有失”,人在有了有別于和高于其他動物的理性思維之后就忽略乃至忘卻了非理性的存在與作用。弗洛依德的無意識學說就是為此所做的努力。非理性對于人來講非常重要,它與人的理性是人不可或缺的兩個翅膀,一只也不能少!從人的意識來看,人的邏輯思維雖然十分重要,但它又有先天的不足,人的直覺就是克服這一不足的利器。平時我們身邊常有一些學習與工作都十分努力的人,但就是所得與付出不太平衡,有些可能是方法問題,但另一些則可能是缺少“悟性”。“靈感”、“悟性”是一種無意識,但它在人類發展史中十分重要,佛教是佛祖多年禪坐所悟出的真諦,牛頓力學萬有引力思想的產生是他在蘋果樹下的靈感閃現……。瑜伽、氣功講究身心放松與入靜,常練功的人,不但平時容易做到心靜,有益于在相對平衡的身心狀態下處理和解決問題,而且,在身心平靜的練功過程中,常會有平時狀態下無法得到的“悟性”與“靈感”。靈感與頓悟的產生,本質上是人在非理性思維的狀態下,人的意識本能的一種瞬間的“自組織”過程。此外,通過長期的“修煉”過程,人們還會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改變自己的某些不太科學的、較為片面的思維方式。

  人的文化屬性淺層的表現在于人們的一般生活方式,深層次的表現則是人對生活與生命的態度,是人們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體現?,F代社會的市場經濟以人的“欲望”為動力和潤滑劑,有其合理性。但其不良后果是使得物欲橫流,“過欲”的人被大量“造就出來了”。其結果一方面使人為欲望疲于奔命,產生身心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使得過欲的、貪婪的人們“掠奪”自然,破壞自然,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

  中國古代的思想家以及世界上的三大宗教的基本理論中,都有“去欲”的思想,是有其合理性的。中文中的“舍得”一詞中就深含著“舍”與“得”的平衡的思想,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有些人只想得,結果可能失去親情、友情、愛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而那些不怕失的、甘愿失的人往往會得到親情、友情和愛情,得到人們的親近與尊敬。

  瑜伽、氣功可以修身養性,在長期的做功過程中,人們可以在在靜思中懺悔自己的失德,悟出今后該做的事情和人生的真諦。在這里,人類找到了與天地自然重新融為一體的途徑。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文為佚名原創作品,作者: 佚名。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原文出處:http://www.451292.com/news/show-799.html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
 
更多>同類資訊頭條

入駐

企業入駐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權

入駐熱線:18682138895

請手機掃碼訪問

客服

客服熱線:18682138895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產品

為您提供專業幫買咨詢服務

請用微信掃碼

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收獲商機

微信掃碼關注

頂部

91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