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已經有科技愛好者打印出一臺汽車,還有人設計制造了一臺超大的3D打印機,直接打印了一棟房子,有發燒友用一臺3D打印機制造了另一臺3D打印機……在上海,交通大學王成燾教授的團隊已將3D打印技術帶入醫院,打印出來的“人骨”可直接植入體內,直接介入高尖端的手術治療。
3D打印機打印出“人體器官”用于手術
用3D打印機打印出來的“耳朵”
“這是之前打印的一只‘耳朵’。”工程師袁建兵從一臺專業的3D打印機內,拿出的一只“耳朵”,十分逼真,只不過摸起來是硬硬的。“有病人因為意外,失去了一只耳朵,我們就用3D掃描儀對病人的另一只耳朵進行掃描,然后將采集的數據輸入電腦,在電腦里建立了一個1:1的模型,再通過3D打印機打印出來。”袁建兵告訴記者,醫生可以根據這只打印出來的“耳朵”,采用人體不排異的材料,制作出仿真的義耳。袁建兵說,打印這樣一只耳朵,最多只需要花費一個小時左右。
除了耳朵,通過CT掃描,3D打印機能打印各種“人體組織”,用來對骨頭、腎臟甚至心臟的病損組織進行修復。目前運用最為廣泛的是利用打印設備打印出各種尺寸的骨骼模型,不僅可以拿來給病人講解手術方案,還可以打印各種手術模板,在手術中直接使用。
團隊的李祥博士說,未來,用金屬材料直接打印的人工骨骼還可以支持人體骨骼細胞在其中生長,使這種人工骨既具有足夠的強度,又可以與人體完美融合。
未來“想得到就能打得了”
如今,3D打印機已經逐漸運用到機械制造、醫學、動漫、設計、建筑等多個領域,對于其未來的發展前景,莫一明和王成燾都表示,只要想得到就能打得了。理論上來說,打印機的技術已日趨成熟,未來要研發的,是更多打印新材料的開發以及3D打印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莫老師舉例說,前不久同事家里一件家具的一根轉動軸斷了,怎么也配不到合適的,最后是用電腦根據轉動軸的尺寸和大小制作了一個三維模型,再通過3D打印機打印出來,往家具上一裝,十分匹配。
你想換一個手機殼,設計一個,立刻打出來;想要一套新的餐具,沒問題,一樣可以打印……在國外,已經有科技愛好者打印出一臺汽車,還有人設計制造了一臺超大的3D打印機,直接打印了一棟房子。有發燒友甚至用一臺3D打印機制造了另一臺3D打印機,除了金屬零件和電子電路,其他全部用3D打印機打印。
未來,3D打印機將繼續改變我們的生活,每個人都可以打印自己設計的首飾、鞋子、衣服,乃至家具、房間,更不要說那些小擺設等。如果不會設計,也沒關系,上網就能購買到那些由專業的3D設計師設計好的模型,只要下載下來,就能直接打印了。
3D打印技術發展背景
1994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幾位科研人員發明了“3D打印”技術,并申請了專利。
Z Corporation ZBuilder™ Ultra 三維打印機
1997年,一家名為Z-corporation的公司,把3D打印技術推而廣之。2010年,一位名叫恩里科·迪尼的發明家設計了3D打印機,功能上與激光成型技術一樣,采用分層加工、疊加成形,即通過逐層增加材料來生成3D實體,與傳統的加工技術完全不同。稱之為“打印機”是參照了其技術原理,因為分層加工的過程與噴墨打印十分相似。
簡單來說,3D打印是斷層掃描的逆過程,斷層掃描是把某個東西“切”成無數疊加的片,3D打印則是一片一片的打印,然后這些自帶粘性的材料疊加到一起,成為一個立體物體。
3D打印目前還是一個相對稚嫩的技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未來,隨著3D打印機的民用化,想要什么可能不再需要上街購買,自己在電腦里設計完成之后,直接打印出來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