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代表團團長、國家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牛紅光(中)、香港特別行政區署理財政司司長陳家強(右二)與三位航天員為中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航天展剪彩
國旗、區旗一齊揮動,掌聲、鮮花獻給英雄……
抵港不足三天,3位神舟九號宇航員和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代表團已馬不停蹄,出席了近10場活動。觀香江美景、談太空生活,再到主持航展……“太空人”和香港市民共享“飛天”榮耀。
心隨神九游太空
隨天宮一號翱翔太空275天的五星紅旗,神舟九號返回艙,航天員的“企鵝服”,太空郵局的搭載物品……神九13天的太空旅程,眾多珍貴的實物展品,讓一早趕來的1000多位香港市民“大飽眼福”。
今天是“中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航天展”開幕的第一天。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代表團來到了香港科技館。景海鵬、劉旺、劉洋三位神九“太空人”,在歡呼聲和相機的快門聲中亮相。他們身穿藍色訓練服,精神飽滿,神采奕奕,不時揮手向觀眾揮手致意。現場一眾賓客爭睹“航天戰隊”的英姿。
開展前一個多小時,地處九龍半島,毗鄰香港理工大學的香港科技館外,已擠滿了準備觀展的人流。16組珍貴展品今起連續15天向香港觀眾開放,其中包括了100多張神舟九號照片、關于空間站的全息投影、介紹航天員在失重狀態下進行科學實驗的影像片段等。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的相關物品:艙內航天服、太空自行車功量計組件以及在太空中親手編制的“中國結”也同場展出。
每一位航天員都以自己的傳奇經歷感動港人。“14年等待一飛沖天”,航天員劉旺的故事,感動了17歲的香港中學生黃郭威。今天,他特地把一張1997年香港回歸紀念郵票送給了劉旺,向這位苦練5000多個日夜,7分鐘內完成精確手控交匯對接的航天員送上最美好的祝福。
在國家“航天戰隊”,第一次首現了女士的身影,更讓港人覺得自豪。展覽開始前兩個小時,家住沙田的葛小姐已經來到了現場守候。她覺得,太空帶來的挑戰并不會因為性別而改變,女航天員劉洋不屈不撓的毅力最令她佩服。市民彭先生也特意帶一雙兒女來看航天員。他說,五歲的小女兒立志要做“太空人”,所以帶她們來感受氣氛,希望孩子長大后“美夢成真”。
榮耀共享倚天驕
下午,三位航天員與多位科學家到訪香港中文大學,與來自香港8所大學的500多名大學生分享“飛天”歷程。一眾大學生高舉國旗、區旗熱烈歡迎代表團入場。
“天宮一號與神九載人航天飛船交會對接圓滿成功,是中國航天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神九航天員訪港期間能與大學生作近距離接觸和交流,不僅讓香港的大學生對中國的航天成就有更深入的認識,也可學習航天員及科學家堅毅刻苦的精神。”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在致辭時如是說。
在接下里的航天員與大學生交流環節,現場氣氛更加活躍。參與“與航天員真情對話”的香港大學生,在半個多小時里連續拋出十幾個問題。
有學生關心航天員太空中飲食問題。航天員景海鵬表示,太空食物種類豐富,跟普通人的飲食其實差別不大。這一次,考慮到三名航天員中兩名來自山西,后勤保障人員還特意在太空食物中添加了山西陳醋。劉洋補充說,太空食物中除了常見的肉、蔬菜、水果這些,還有零食,如巧克力、餅干等,足以滿意航天員的飲食需求。
大學生對航天事業充滿好奇和熱情。有人提問未來航天員的選拔會否考慮香港同胞。代表團團長、國家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牛紅光表示,國家在航天員選拔上目前尚未有招錄港人的時間表,但隨著2020年前中國太空站的建成,將需要來自香港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提供協助,希望屆時港人積極參與。
參與分享會的香港中文大學系統工程學研究生何心蕊表示,這是她第二次親身見到航天員,上一次是2008年神舟七號航天員訪港。何心蕊說,能見到首個女航天員劉洋,作 為女性自己感到很榮耀,她希望能夠學習劉洋不怕吃苦、敢攀高峰的精神。
戎裝卸下更親切
景海鵬,中國第一位兩入太空的航天員;14年等待一飛沖天,讓劉旺的夢想以最傳奇的方式呈現;至于國家第一位女航天員劉洋,更成了香港媒體和市民“追逐”的偶像。
“我很想聽聽他們的故事。”74歲的出租車司機鄧伯,一直通過香港電臺了解代表團訪港的最新動態,雖然不能親至現場,但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代表團抵港以來,香港多家電臺,各主要電視臺,報刊和新聞網站都第一時間跟蹤報道;數以千記的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和各界市民到場交流,現場氣氛活躍,熱鬧非凡。
從政界、商界、科學界、教育界人士,到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再到普普通通的香港市民,航天員和代表團數十位科學家一起,耐心、細致、認真的與他們談經驗、說體會。
而3位航天員均以自己的切身經歷,以及克服困難的經驗,勉勵香港青少年要有理想、堅持,不怕挫折,鼓勵他們將來以港版航天員身份,服務國家的航天事業。
航天員劉旺說,剛到香港就感受到香港青少年對太空的向往,“有位學生拉著我的手,問我可不可以帶他去火星。”他鼓勵香港青少年,積極向理想前進,也希望港人將來可以加入航天團隊,“這樣我就可以學香港話了”。
“航天員的笑容很親切,絲毫看不出艱巨任務帶來的影響。”中學生朱寶澄說。
每一次的大型聚會,航天員都會以廣東話問候現場觀眾,現場的氣氛立刻輕松了很多。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不再是“戰天斗士”,而是與你與我心靈相通的普通人。
輝煌成就勵港人
香港福建中學林老師還清楚記得,神舟五號航天員楊利偉與香港年青人說過“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句話。他鼓勵班上的學生,在神舟九號任務完成之后,用文字和圖畫送上祝福。學生們期待著太空旅行、與外星人相遇,以自己的力量貢獻國家。
8月2日,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代表團啟程訪港前一個星期,29名香港“少年太空人”剛剛結束了為期7天的航天生活體驗之旅。在北京和酒泉,香港青少年失重狀態下跑步,品嘗過太空雪糕,與楊利偉等多位國家航天員會面,親身體驗和感受到航天員訓練的刻苦與奉獻的無私。
實際上,從2009年起,為了讓香港學生了解航天員的訓練過程,特區政府聯同香港中華總商會、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連續四年推出“少年太空人體驗營”,每年選派香港中學生到祖國航天工作的第一線學習體驗。
神舟飛船的每一次翱翔,都牽動著港人的心。國家航天技術的發展,也有香港科學家參與其中。香港中文大學就與國家宇航員訓練中心合作研究肌骨系統的健康維護。香港理工大學的專家也參與了國家航天儀器的制作、宇航員服裝設計和相關醫學實驗項目。
3位神九宇航員升空執行任務之前,香港中文大學曾公開募集14名志愿者,做了一個為期60天的臥床實驗,以模擬航天員在失重狀態對肌肉和骨骼等造成的影響。專家表示,收集的數據,可以用來監測航天員的肌肉力量和骨骼強度。
“航天事業需要融合多種學科的智慧,香港科學家在光學、計算機和電子學等方面擁有較寬闊的視野,未來可以持續支持國家航天發展事業。”香港理工大學容啟亮教授表示。
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對此深表贊同。他指出,香港的高等院校和科研界別,近年來通過與國家不同科研組織的合作,開展航天工程學、航天醫學等多個合作項目。隨著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成功,國家的航天科技的發展將更上一層樓,香港高校會把握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進一步深化與內地院校、航天科研機構的合作,攜手為人類航天史開創新的一頁。
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代表團與香港大學生現場交流
香港中學生展示航天員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