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新.2012之一】新一代搜索:再見了,海量鏈接!
“關于理想我從來沒選擇放棄,即使在灰頭土臉的日子里……”
音響里傳來一陣歌聲,似曾相識卻苦苦想不出這首歌的名字。這時,朋友拿出手機,點了兩三下,過了幾秒鐘,他把手機遞過來,屏幕上面顯示著歌名、專輯、歌手,甚至還有歌詞。
這就是新一代搜索的典型場景。再不是費勁記住幾句歌詞,敲進搜索框,然后等待著網頁跳轉出密密麻麻的的鏈接。現在,你可以使用的是像Shazam、SoundHound這樣的移動應用,讓它們來聆聽音樂,幾秒鐘后,答案呈現在眼前。
未來,這樣的場景還會不斷延伸:出差在外,剛下飛機,手機上已經顯示如何達到你預定的酒店;走在大街上,用手機攝像頭對著商鋪的店面,你看到的將是其他用戶對它的評價指數;想著附近有什么娛樂消遣的去處,問一下Siri,答案有了。
在移動互聯(lián)網的世界里,搜索的入口不再局限于打開搜索引擎,輸入關鍵詞,在布滿鏈接的頁面中尋找自己需要的答案。移動設備所擁有的各類屬性賦予了“搜索”更多展示的空間。地理位置、增強現實、聲音、環(huán)境,都在幫用戶更快獲取適合他們自己的結果。
有人說,如果這是一個更智能的世界,搜索是不是就會消失。不,它不會消失,只要有海量的數據和個性化的需求,搜索就會存在。只是它的外形、它對信息的分析、它對用戶的解讀在升級。所有的搜索工具都在更深入地理解你是誰,你想要知道什么。
除了移動終端,PC端的搜索也在細分到新的渠道,比如Evernote搜索功能提供更多和用戶相關性更強的歷史信息、豆瓣書影音搜索提供更全面的垂直信息、社交網絡搜索讓用戶實時了解最新事件的動向和評價,甚至瀏覽器的搜索入口因距離用戶更近也在獨占優(yōu)勢。
在2012年,新一代搜索甚至開始變身為用戶的“生活服務助手”。蘋果公司的Siri和谷歌的Google Now已經在嘗試著告訴用戶:請忘記搜索框!雖然這兩個工具還顯得青澀和遲鈍,但是在一個新趨勢(財苑)下,任何一點小小的進步意味著未來更大的空間。
就像Google Now所做的,它甚至在用戶主動尋求信息之前就將用戶需要的內容推送到他們的面前。這些信息和用戶之間的相關性更高,距離更短。就在最新版的Google Now中,通過分析用戶的郵件內容,可以推斷出用戶的行程,以此提供可能需要的內容。原先,你可能需要自己去查詢出差所在地的酒店分布和評價,但當新一代搜索工具了解你時,它可以主動替你發(fā)出搜索行為并回饋信息。
接下來,等待出場的還有Google Glass,這個即將帶來更具顛覆性的人機交互方式會將這個世界的信息怎樣鋪展在人們面前還依舊停留在試驗中。但對于這個連鍵盤都不存在的計算設備,搜索的改變將變得更加迫切。
在熱門美劇《破產姐妹》中,面對同伴的各種疑問,“吐槽女”麥可斯哀嘆:“我原以為世界有了谷歌,再也不會有人問愚蠢的問題。”也許在新一代搜索真正來臨時,這真的有望成為現實。
【創(chuàng)新.2012之二】3D打印:走進個性化生產時代
在3D電影開始逐漸成為主流之后,3D打印在今年也開始火爆。有國內3D打印界人士表示,今年是3D打印在國內開始萌芽的一年。
現在關于3D打印的新聞已經很多,利用3D打印技術,人們可以打印出各種物品,大到汽車小到螺絲釘,甚至還有人利用3D打印機打印出了真正可以使用的槍支。
當然,以上這些聽起來有些夢幻,但也體現出頂尖的3D打印技術已經擁有很強大的威力。
目前3D打印機可以分為工業(yè)級產品和桌面級產品。工業(yè)級的3D打印機可以達到非常高的精度,完成復雜精密產品的打印,目前主要被用于制造行業(yè)和建筑行業(yè)來打印產品的模型。對這些行業(yè)來說,3D打印機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節(jié)省了開模的成本,同時也能快速看到效果。
桌面級的3D打印機更多是面向個人用戶或者中小企業(yè)。對個人用戶來說,3D打印意味著個性化的到來。
現在人們使用的產品大多是批量從工廠生產出來的,批量生產最大的原因就是為了攤薄成本。但是只要有3D打印機,消費者可以在家里直接打印自己需要的產品,同時也能做到按需生產。
這個時候人們可能根本不需要工廠。原來負責批量生產產品的工廠會變成提供產品設計的公司,為消費者提供3D模型,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個性化的需求對工廠提供的模型進行修改,從而打印出符合自己需求的產品。
在這種狀態(tài)下,3D打印機其實是讓消費者同時也變成了生產者。
不過這并不是說消費者需要完全自己完成創(chuàng)意、設計、生產的全過程,就好像消費者買了電腦但并不需要自己編寫程序然后進行使用。在3D打印產業(yè)鏈中也會出現提供3D模型的公司,消費者可以自己建模,也可以下載模型,對模型進行個性化修改后進行打印。
雖然3D打印無法實現批量生產,但卻極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一方面,3D打印不會產生多余的廢料,因為3D打印是增量生產;另一方面,3D打印能做到按需生產,工廠不會再有庫存的麻煩,同時也節(jié)省了運輸的成本。
當然,現在的桌面級3D打印機還無法做到理想化的狀態(tài)。對任何一件科技產品來說,如果要能普及,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是價格足夠低,第二是對普通人要有足夠的吸引力。
現在普通的3D打印技術已經日趨成熟。一臺桌面級的3D打印機,目前售價最低還不到1萬元人民幣。這個價格對一些3D打印愛好者來說已經可以接受。
目前限制桌面級3D打印機普及的主要還在于用途方面,而這方面目前最需要突破的是材料。因為現在可以用于3D打印的材料仍然十分有限。
對于工業(yè)級3D打印機來說,目前已經可以利用金屬、木材和玻璃等材料進行打印,但對于桌面級3D打印機來說,目前能夠用于打印的材料主要還是塑料。而塑料制品并不能滿足人們的各種使用需求。
但是3D打印機在不斷進步,同時材料也在進步,塑料也可以做到非常柔軟或者非常堅硬。事實上,在文章開頭提到的用3D打印出來的槍支使用的材料也是類似ABS塑料的材料。
隨著3D打印技術和各種材料的進化,3D打印走進人們日常生活的速度可以會遠遠快于人們的想象。
【創(chuàng)新.2012之三】移動地圖來襲 等同于搜索2.0
地圖已是互聯(lián)網最早的應用領域之一,但2012年隨著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地圖的性質開始發(fā)生變化,移動互聯(lián)網領域的地圖“元年”正式開啟。
這一年,全球智能手機用戶超過10億,滲透率超過15%,為移動端地圖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這一年隨著蘋果和Google地圖的“分手”,讓地圖行業(yè)再度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除了蘋果和谷歌之外,國外的亞馬遜、微軟、諾基亞、AOL和雅虎,國內的百度、高德、導航犬、圖吧、老虎地圖、彩虹公交等都紛紛加入地圖產業(yè)的爭奪戰(zhàn)中。
這些事件背后則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地圖或等同于搜索2.0的大勢所趨。
所謂搜索2.0是指從原來由企業(yè)、組織等發(fā)布的關鍵字內容搜索轉變?yōu)橐匀说男袨樘卣鞣绞竭M行搜索。
蘋果為何選擇和谷歌地圖分手?
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地圖是一大關鍵入口,購物、餐飲、聊天、社交等應用,無一不調用它,其背后的數據是最為寶貴的財富。當前,包括社交巨頭Facebook等都利用自身龐大的數據來做搜索,而蘋果手中擁有豐富的數據,正可借助地圖為從第三維度來瓦解谷歌等原來傳統(tǒng)搜索的壁壘。
此外,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產品使用場景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傳統(tǒng)搜索面臨危機。
對于用戶而言,一個體驗的例子是:要在小小的屏幕上那更小的搜索框中輸入關鍵詞,然后等待網絡跳轉出來一行一行的文字鏈,最后還需要再睜大眼睛在密密麻麻的文字鏈中找到需要的信息,繁瑣的程序違背了“越來越懶”的用戶體驗本性。
一種更輕便的以地圖為核心的搜索成為潛在的需求。比如,用戶在尋找銀行、餐廳、酒店等時,可用地圖直接以位置切入,無需原來的搜索引擎。地圖附加的這些生活應用正從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搜索2.0的概念。
不過,并非所有場景中,地圖都可取代搜索地位。但至少移動端地圖已經融合了搜索的元素。
調查數據顯示,近40%的移動搜索是關于本地具體地點和事物。地圖地理位置也為用戶獲取精準信息提供了多元且快捷的查找方式。因為地圖服務可切入搜索,并將傳統(tǒng)搜索從以關鍵詞的入口變?yōu)橐缘攸c為樞紐和入口,從而帶動周邊。應用場景和操作形態(tài)隨之改變,傳統(tǒng)搜索的應用被部分取代和分流。
從商業(yè)本質來看,在移動地圖等同于搜索2.0背后也讓地圖的商業(yè)化方面具有較大想象空間。
地圖是定位服務和廣告的盈利通道,對于移動設備的商業(yè)化至關重要。通過地圖可知道用戶在哪,就能在用戶搜索諸如咖啡的時候為你提供本地的咖啡店地址,并且向用戶提供相關性更高的廣告信息。
種種跡象表明,在產業(yè)環(huán)境大變遷中,一個圍繞地圖的搜索需求和商機已經出現,且看未來如何演變。
【創(chuàng)新.2012之四】一圖勝千言——圖片社交網絡才是王道
十年前,文字內容重于一切,但現在,圖片社交網絡才是趨勢(財苑)。
圖片輕于視頻,重于文字,能更快速直觀地抓住用戶眼球。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拍照攝像成為手機標準配置,圖片已經成為社交網站中用戶分享信息的主要方式,社交網站“視覺化”趨勢日益凸顯。
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加快,社交媒體也越發(fā)短小輕薄,從早前長篇大論的博客,到兩句話更新狀態(tài)的社交網站Facebook,演變到將發(fā)言限制在140字的Twitter和微博,現在則升級到圖片的照片分享應用Instagram,和圖片視覺社交網站Pinterest,交流轉變?yōu)楦鲑囈曈X化。
輕薄短小社交媒體迅速崛起
社交媒體的每一次進化,都反映出人們希望在更短時間內,過濾更多內容,獲得更多信息的欲望。圖片能滿足快速獲取、處理信息的意愿。看看這兩個國外網站的成長速度正印證了這個說法。
以最近迅速竄起的Instagram為例, 2010年10月,Instagram正式登陸蘋果App store,一推出就大受歡迎,僅用兩個月時間,注冊用戶便突破百萬大關,不到半年就獲得千萬用戶,到了今年9月,Instagram注冊用戶數更是超過1億。同時短短六個月的時間內,每天的移動訪客從88萬6千人快速飆漲到730萬人,成長幅度是724%。每天有超過500萬張相片上傳到這個圖片分享應用程序,在11月24日的感恩節(jié)期間,業(yè)務再創(chuàng)新高,分享照片數量達1000萬張, 在最高峰時段,每秒分享226張照片。
Pinterest也毫不遜色,Pinterest推出于2010年3月,如今,Pinterest的月訪問量達到1。044億次,僅次于Facebook和Twitter。自從2011年五月,用戶訪問量出現令人嘖嘖稱奇的2702%正增長,同時根據Sirona諮詢公司的資料,該網站成立后,達到每月一億訪問量的速度,超過了史上所有獨立網站。
拍照手機普及 用鏡頭記錄生活更容易
為什么近來圖片社交網絡受到熱捧?很簡單,因為照相并與朋友分享從來沒有這么簡單和有趣過!在每天的生活中, 隨時都有值得拍照留念的機會,有了拍照手機與應用程式,透過鏡頭來記錄生活不但簡單而且容易。
Instagram受到歡迎是因為操作簡單和友善的用戶介面。任何人都可以用自己手機快速拍照,而且成品看起來就像專業(yè)攝影師,也滿足了大家的虛榮心。而其他形式的媒體,像是視頻,無論在拍攝難度、分享和專業(yè)性的門檻都比照片要高得多,也讓一秒鐘變專家的Instagram成為社交圈的大贏家。
圖片社交網絡之所以能快速發(fā)展,不得不提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及化。現代人在選擇購買智能手機時,很重要的一個判斷依據就是拍照和上網功能。手機等移動設備可隨身攜帶以及立即上傳圖片的便利性,都為像Instagram和Pinterest這類仰賴圖片的網站的發(fā)展打下了有利的奠基石。
移動互聯(lián)用戶成長推進社交平臺進展
放眼未來,美國移動互聯(lián)網的用戶估計在2015年,將會超越一般互聯(lián)網用戶,但這個轉變在社交平臺上進展得更快。
這對社交媒體的未來有什么意義?網絡讓網民參與更容易,特別像是Instagram的視覺平臺就特別占上風,事實上Instagram的移動用戶已經超過Twitter。反觀傳統(tǒng)網站必須在他們的臺式機與移動平臺的用戶體驗上,做出更大的區(qū)別化,確保在移動介面上更流暢、下載更快速,但圖片社交網站同時還可以利用地圖定位的優(yōu)勢,以及近場通訊NFC(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甚至有像微信搖一搖找朋友的功能。
品牌商機無限變現能力強
在國外這些網站發(fā)展迅猛,而中國的后起之秀,像是美麗說、蘑菇街、花瓣網等的興起,也引起投資界對這些以圖片為主、結合搜索和銷售的網站的關注,當中主因當然是此類網站的變現能力強大。
根據流量觀察網站Alexa,目前全球排名16的Pinterest,79%的用戶都是女性,而且集中在iPad跟Android設備,而在Pinterest最受歡迎的15大類別中,其中8成與商業(yè)行為相關。
隨著每個人花在閱讀精美雜志與電視廣告的時間越來越少,廣告宣傳照也正逐漸模仿消費者喜愛的Instagram模式,走向隨性生活化而不再是攝影棚內精雕細琢的沙龍照。
當服裝設計師Rebecca Minkoff用Instagram拍下自己穿的鞋子,無心插柳的結果, 卻意外受到用戶的好評,接連帶動該款鞋子熱賣。
Burberry、Coach與Tiffany等名牌也留意到這股趨勢,紛紛聘請著名的街頭攝影師,專為Facebook、Youtube和其他社交網站, 打造數碼廣告宣傳活動。
速食品牌塔可鐘(Taco Bell)在三月推出多力多滋品牌的墨西哥餅時,他們注意到Instagram上有許多用戶上載他們吃墨西哥餅的照片。塔可鐘得到Instagram的同意后,在自己的電視廣告中使用Instagram的商標和名字。
塔可鐘的首席市場營銷官表示,主要目的是希望整個廣告能看起來有Instagram的感覺。使用社交媒體形式的攝影技術并不是為了省錢,這些廣告所需要的花費往往與傳統(tǒng)廣告相差無幾。
重點是減少廣告中過度商業(yè)化的人工色彩,讓顧客"喜歡"你的廣告,愿意主動與朋友分享,自然會在社交網站上傳播而不需額外的廣告支出。
一家小服裝品牌在一個圖片電子商務網站"歡喜"(thefancy.com),上載了左邊這張指甲油照片,受到將近9000個"喜歡";相對于右邊由巴尼百貨公司的指甲油宣傳照,即便巴尼百貨在該網站上有近3萬名追隨者,卻只得到1400個喜歡。這代表了民眾要的是更貼近生活,不刻意造做的置入式營銷手法,Instagram與Pinterest等圖片社交媒體就成了最佳平臺。
品牌讓此類網站能順利將流量變現,并且有無限發(fā)展。這些公司需要有明確的形象和圖像以呈現品牌的價值,而能勝過千言萬語的圖片正是最好的宣傳工具。相信在未來的一年中,我們將會看到更多圖片社交網站的蓬勃興起。
【創(chuàng)新.2012之五】語音經濟:降低交互門檻 需解決檢索問題
如果要說 iPhone 給我們帶來了什么,那實在有太多可以例舉,但是如果從人機交互角度來說,iPhone 引發(fā)了兩場重要的革命:觸摸界面和語音界面。
觸摸界面的好處就是自然,正如喬布斯所說,手指是最佳的指點工具。同理,語音界面的最大賣點也是自然。從這一點上看,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人機交互正在變得越來越像“人人交互”,語音類應用也正是順應了這個趨勢(財苑)。
過去圍繞語音的互聯(lián)網經濟更多還是停留在音樂領域,直到移動互聯(lián)網的出現,語音才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在移動設備上,語音輸入相比文字都有一定的優(yōu)勢。
首先,智能移動設備都具有麥克風和音響,便于用戶錄音并播放聲音。其次,智能移動設備受屏幕所限,不能很好的輸入和展示文字內容。最后,是運營商的支持,比如移動網絡的速度在加快,而數據流量資費在降低。
Siri 是語音界面的代表。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用戶可以直接通過語音輸入指令,然后 iPhone 就會進行相關的操作,并且以語音和方式輸出答案。這最大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的雙手的雙眼。
另外,一些圍繞移動社交應用也都加入了語音功能,比如微信;而一些移動應用更是開始主打語音,比如啪啪。語音元素的加入都使得溝通變得更加簡單直接。國外的圍繞聲音打造的社區(qū)SoundCloud 也被譽為“語音Twitter”,當然目前社區(qū)里更多傳播的還是音樂,并非直接用語音進行社交互動。
語音比文字直接的原因在于,文字只是一種抽象符號,還需要大腦進行“解碼”,但語音則更為本能。而更為本能的交互,就更加直接也更加自然。
而目前智能設備的發(fā)展方向就是讓交互變得越來越自然直接,并且都希望能夠模擬真實的社交場景。比如兩個人面對面交流,最常用的交流方式就是語音。
當然,面對面交流其實還包含了視覺元素,而智能手機也擁有攝像頭。如果往這個方向去看,蘋果推出 Facetime 實在具有先見之明。
從社交意義上說,移動互聯(lián)網正在真正打破地域的限制,讓世界變成一個地球村。這并不僅僅意味著信息的流動速度加快,同時也意味著,地球上任意兩個人之間的溝通,都可以像是面對面交流一樣。
目前來說,智能手機上要普及視頻通話仍然具有一定的難度(比如數據流量的問題),而且相對視頻,語音也還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比如語音只需要調動人的耳朵,并不占用人們太多的注意力。這一點其實和汽車的流行讓電臺重獲新生一致,人們在開車時,只有耳朵是處在沒有被完全占用狀態(tài)的。
通常情況下,人們采用語音輸入和獲取語音信息的成本是最低的。但是要讓語音真正流行,有一個問題必須解決,那就是對語音信息的檢索。
文字信息的一大優(yōu)勢在于易于傳播和易于檢索,通過搜索技術,人們可以輕松的在一本書中找到特定的一句話。但是語音信息目前仍不易被檢索,這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賴語音轉換文字的技術——這是一個挑戰(zhàn),但做手機輸入法的公司顯然也已經看到了這個機會。
【創(chuàng)新.2012之六】社交網絡再次進入私密時代
有些故事不必說給每個人聽,有些故事是該說給懂的人聽。在公眾社交平臺之外的另一個空間,私密社交產品開始生長,幫助用戶將自己的內容分享給那些“對”的人。
在2012年的新產品市場,這些以“私密性”為基本屬性的產品既包括Path和類Path產品,也包括一些以通訊工具為基礎,隨后衍生出社交平臺的手機應用,如微信的朋友圈、Line的動態(tài)消息和KaKaoStory。此外,還包括針對細分人群的社交應用,比如針對親人之間、情侶之間甚至鄰里之間的互動工具。
嚴格意義上講,私密社交并非新概念,早已被熟知的郵件和即時通訊工具就是最基礎的私密分享工具。但科技行業(yè)的發(fā)展趨勢(財苑)仿佛被置于天平兩端,在私密性產品發(fā)展成熟后,用戶開始尋求公開性的大眾化平臺展示自我。在這里,用戶之間確立聯(lián)系并不需要雙方的互相確認,這種允許單向關注存在的模式讓這類產品被賦予了“媒體”的性質。每一個用戶仿若一個自媒體,向外界公告著自己的生活、思考和經歷。
然而,伴隨著公眾社交平臺的普及,用戶人群的龐雜,人們在發(fā)送信息前開始變得謹慎。什么內容適合同事看,什么內容適合親友看,又有什么內容適合自己的粉絲看。發(fā)送前的猶豫和掂量開始暴露公眾社交平臺的缺陷。
于是,Path誕生,它開始告訴大家,在私密性社交產品中,你只需要和自己最親密的人分享信息,而且好友的數量有所限制,雖然這個限制已經從最初的50人上升到了150人。但Path的初衷就是希望減少信息分享的噪音。當用戶只和自己關系親密的人之間建立聯(lián)系時,他們分享的壓力更小也更隨意。
而在中國,私密社交應用的成長也與媒體屬性愈演愈烈地公眾社交平臺有關。以微博為例,當過多的媒體和公眾名人只是把這個平臺當成一個發(fā)表新聞事件、評論、段子和公關的平臺,更多的用戶也只是在瀏覽而非主動參與,就如同他們在閱讀新聞,只是當他們讀到興起時,最多也只是點個轉播。因此,當用戶之間的社交行為逐漸降低時,這個平臺將更難激發(fā)用戶主動貢獻信息。這也為國內個人化的私密社交提供了發(fā)展空間。
但在私密社交產品不斷催生的趨勢下,一個事實卻不可忽視:迄今為止,并沒有任何私密性社交產品已經充分證明了自己的成功。因此,在這里,我們還是需要在反復地嘗試中自問,私密性社交產品市場是不是還沒有迎來自己最好的發(fā)展節(jié)點。
在中國的社交產品市場中,也許,和你真正關系親密的人,他們甚至還沒有智能手機。當你需要和一些親密的朋友聯(lián)絡時,一些已有的交流工具,如即時通訊工具或郵件,又完全可以滿足一部分私密社交產品的功能。
因此,不得不意識到,這個世界的數字化進程還并沒有想象中成熟。也許,當數字化生存成為真正的常態(tài)時,人們才能更敞開胸懷去歡迎一個私密的數字世界。
【創(chuàng)新.2012之七】兩個硅谷的硬件復興
在硅谷誕生之初的黃金年代里,所有的創(chuàng)業(yè)都跟“硅”息息相關,惠普、仙童、蘋果,一代又一代的企業(yè)都成為了硅谷的標桿與旗幟。但隨著微軟和谷歌時代的先后到來,硅谷的硬件成色大為降低。今天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通常專注于.com、網絡廣告、社交網絡和智能手機應用,硬件制造與雜亂的車庫仿佛都成了歷史,舒適的寫字樓和孱弱的代碼宅男卻成了新硅谷的象征。
在全球的年輕人都把科技創(chuàng)業(yè)在大腦中幻化為拿著網站原型四處見投資商時,硅谷的風向卻變了,如同時尚界的潮流總是不斷回流一樣,硅谷作為科技領域的巴黎敏感地嗅到了硬件價值的回歸。
2012年,微軟公布了Win8平板電腦Surface;谷歌發(fā)布了Nexus智能手機、Nexus 7平板和Nexus Q媒體播放器,并首次公布了谷歌眼鏡的商用時間表。亞馬遜的平板電腦再次引發(fā)了市場熱潮,Facebook同樣也在偷偷組建自己的手機團隊……
這輪風潮并不僅僅是大公司的專利,創(chuàng)業(yè)團隊也在迅速跟進,除了早已被人熟知光場相機Lytro和智能手表Pebble,曾領導iPod和iPhone設計團隊的托尼法戴爾在為家庭制造外形漂亮的智能恒溫器;曾參與前四代iPhone開發(fā)的蘋果硬件經理雨果費因斯設計了新型插座把家用電器連接至互聯(lián)網;還有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的3D打印及可穿戴電腦的研發(fā)團隊,硅谷再次硬了起來。
有一個問題在硅谷被不斷提及,如果亞馬遜沒有Kindle,今天的電子書市場格局會是怎樣?iPad究竟會占據多少份額?這個假設讓諸多企業(yè)惴惴不安,于是互聯(lián)網巨擘發(fā)現需要硬件來鞏固自身地位,創(chuàng)業(yè)團隊發(fā)現硬件作為突破方向可以脫離互聯(lián)網創(chuàng)業(yè)的紅海,一場硬件復興就此開始。
毫無疑問,蘋果是這輪熱潮的始作俑者,在英特爾和微軟把持PC產業(yè)兩端的時代里,硬件確實是一件缺乏想象力的工作,直到蘋果憑借近乎完美軟硬件體驗創(chuàng)造出iPhone和iPad后,業(yè)界才對硬件的價值重新定義,數據顯示,蘋果iPad的毛利接近30%,而同期聯(lián)想惠普宏碁們每賣一臺PC的毛利僅為13%。
在硅谷,錢只是個小問題,更大的吸引力在于硬件與軟件完美結合后,對消費者會產生驚人的影響力。據高盛公司的調查發(fā)現,21%的用戶不論其它產品如何折扣都不會離開蘋果平臺。有71%的受訪者表示可能繼續(xù)選擇購買蘋果的平板電腦或手機。而只有1%的受訪者表示“不可能”繼續(xù)選擇蘋果產品。
離開大洋彼岸,中國也有一股硬件熱潮出現。諸多企業(yè)在一窩蜂的推出各類APP、改版ROM失敗之后,先后搞起了各類手機和機頂盒。儼然一副新硬件排頭兵的架勢,一個接一個的蹦到了時代的浪潮之中,哪怕連朵漣漪都沒有出現。
中關村一直試圖把自己打造成中國的硅谷,但很明顯“中國硅谷”要比加州北部的原版硅谷市儈的多,滿溢的創(chuàng)業(yè)熱情和游資支撐起了“中國硅谷”內看似熱鬧的硬件熱潮,但撕破掩飾,滿眼都是炒作和浮躁。
中國企業(yè)的當務之急不是再三的“試錯”,而是迅速在這場硬件熱潮中理清自己的方向,結束盲目跟隨的迷失狀態(tài)。當然“中國硅谷”的新硬件泡沫下面未必沒有寶藏,中國企業(yè)在硬件上的想象力仍值得期待,從萬燕開發(fā)的VCD到朗科生產的U盤,中國企業(yè)已經在不經意間改變了世界兩次。
橫跨兩個硅谷的新硬件復興仍在繼續(xù),而且正逐步蔓延到東京、班加羅爾、莫斯科等更多的地區(qū),就像曾經的互聯(lián)網熱潮一樣,持續(xù)影響未來的若干年,將有更多的老牌企業(yè)借助新硬件再次煥發(fā)青春。亦會有依靠新硬件逐步超越老牌科技企業(yè)的新公司,直到下一個新的熱潮到來。